春耕时节,小站镇会馆村的田间地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地,如今却成为小站稻会馆核心种植区。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位扎根乡村十多年的村支书——郑加林。
郑加林(左一)
正午时分,炽热的阳光洒在会馆村的600亩农田上,郑加林蹲在田埂边,察看着今年的土质情况。在他身后,正在灌水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2017年,作为村支书的郑加林面临抉择,继续种玉米,每亩年收入不足千元;还是复兴断代三十年的小站稻?“老辈人说这里曾是贡米产地,我就不信种不出名堂!”就这样,郑加林一年五次邀请农业专家前来教授技术,用有机肥和汲井水改良土壤,硬是在300亩盐碱地上种出了第一茬小站稻。
眼下最让郑加林操心的是稻田一旁的荷花塘,苔藓大面积滋生,不仅影响美观,更阻碍了荷花及塘内鱼类的生长,郑加林急忙找来技术人员进行治理。
四年前,会馆村的小站稻实现稳产,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的热衷给郑加林提了个醒。“我一看引来人了,赶紧把村民们聚在一起商量,咱是不是把农文旅搞起来,也对外宣传小站稻。一开始人们不理解,感觉咱种地,弄那些个事儿没有用。”
荷花塘、玻璃栈桥、观景平台,还有原汁原味的小站稻田……一年后,小站稻会馆核心种植区建成一经开放,就吸引了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众多游客们自发拍摄的视频、图片,会馆村热度飙升,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也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下午两点,匆匆回到办公室的郑加林已经在和村干部们商定今年的稻田画题材了。游客们都知道,连续种植了三年的稻田画早已成为小站稻会馆核心种植区每年的“保留曲目”。“今年的稻田画现在已经设计三版了。咱现在稻田画的苗已经育秧了,6月15号就开始插秧,到时候游客们就能看到咱最优美的稻田画”,看着图纸,郑加林眼中满是期待。
从盐碱荒地到稻浪翻滚,郑加林用八年的坚守,带领会馆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五月插秧季将至,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田野,即将奏响新的丰收序曲。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