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眼下,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00亩绿油油的小麦正铆着劲儿生长,这让种粮大户崔洪斌喜上眉梢。去年土地流转到手后,他种植了第一季玉米,亩产达500公斤,亩均产量比以前提升100公斤。
崔洪斌脚下的土地并不普通,属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利津,这样的项目还有不少。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性区域,利津近年来构建多元盐碱地农业体系,掌握了盐碱地里丰产丰收的密码。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汇邦渤海农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现场看到,众多工程车辆正在深耕土地。“这里曾是含盐率5‰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玉米亩产不足600斤。如今通过暗管排碱和土壤改良,盐分降至2‰以下,亩产突破1000斤,真正实现了‘向盐碱地要粮’的奇迹。”汇邦渤海农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负责人孙立峰说。
“盐碱地改良不是用蛮力开荒,而是与自然规律的智慧对话。”孙立峰向记者揭秘其中的三大关键要素:立体排盐系统,即将埋深0.7—1米的暗管以8—10米间距密布,配合集水沟,形成立体排盐走廊;智能水网,即利用3座水库、3.6公里PE管线与22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将传统黄河提水灌溉升级为农田自来水灌溉;分层治理策略,即对含盐率4‰—6‰的盐碱地,通过深耕打破板结,对含盐率为2‰—4‰的盐碱地,则采用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盐分自下而上在耕作层的积聚,从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同时辅以5000吨有机肥进行改良,为土地调配“营养套餐”。
在项目现场,一名农技员捧起改良后的土壤说:“你看这团粒结构,蚯蚓都回来安家了。”
在盐碱地上发展农业,传统方式所“不为”之处,恰是现代科技“可为”“有为”之处。
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跳出盐碱地,在基质里种樱桃番茄。“我们采用无土栽培等现代种植技术,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限制,采摘周期可达9个月,年产量可达39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6240万元。”该园区种植主管王俊鹏告诉记者。
王俊鹏说,园区已建成面积达71100平方米的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精准控制水肥、温度、湿度等要素。
利用盐碱地,养殖业同样大有可为。
利津在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利津请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专家团队,前后进行4轮、共计6000余只羊的杂交配种和近万次的基因检测与筛选,培育出“黄河口雪花肉羊”新品种。其具有膻味小、入口鲜香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利津,过去曾因“白茫茫、雨汪汪”而被称为“不毛之地”;如今,这里正借科技之力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鲜活样本。(记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