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一句“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道尽了农人对盐碱地的无奈。如今,这片土地上稻穗低垂、油菜满畈,曾经的“白面瓢”化作“金粮仓”,而这份蜕变背后,是一位扎根田间三十余年的全国劳模——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


面对“种啥啥不长”的困境,周红带领团队走遍黄河三角洲,筛选出10余个耐盐碱、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占当地主推品种的75%。为验证适应性,她在荒滩上建起了万亩黄河口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像“绣花”般比对4000多个日夜的数据,制定出黄河口大米相关的2项山东省地方标准、3项东营市地方标准及5项企业标准,培育的“水城米仓”牌黄河口大米,不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把盐碱地耕耘成希望的田野,她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2022年建设起了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分别与傅廷栋、王汉中院士团队,筛选的耐盐油菜“华油杂62”“硒滋园2号”,亩产菜苔超千斤;携手赵昌平团队推广的耐盐碱小麦“京麦188”,亩产突破500公斤,较常规品种增产30%以上;创新“耐盐作物轮作”“膜下滴灌”模式,让2000多亩中重度盐碱地重焕生机。她与中国水稻所、扬州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国家级“星创天地”、垦利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科技小院等5个创新创业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科技促发展,更要惠及农民。”周红深知,土地“苏醒”只是第一步。她首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将300多户农民嵌入全产业链:统一育秧、加工、销售,提供“保底收购+利润二次分配”保障;举办技术培训、开发特色食材、延伸加工链条,让农户每亩地增收超千元。稻虾共生、稻蟹共养的混养模式,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她的足迹跨越山河,在山东多地推广耐盐种植模式,在新疆喀什的盐碱地播下“东营模式”。如今,56岁的她仍躬身田间,查看油菜长势时裤脚沾满泥土,手把手教授农户育苗技巧。“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她说这话时,眼睛亮如星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人最美的勋章。在这片曾被盐碱禁锢的土地上,她用科技与情怀种下希望,耕耘着春天。(大众新闻记者 余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