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春贵在虾稻田里。
研学基地深受学生欢迎。
□本报记者 周静
“我们合作社是伊春地区土地面积最大、农机具最多的综合性合作社;合作社拥有黑龙江省单体最大寒地小龙虾繁育基地,在专家帮助下突破了高纬度养殖技术瓶颈;我们的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主推生态大米、寒地水产等高附加值产品;我们的大米是黑土地生长,呼兰河水灌溉,绿色种植……”项佳新如数家珍的这些“硬件”,让她对发展定制农业充满信心:2024年她带领铁力市佳新优稻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共享农田”为载体,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深度参与模式,当年定制出去1000多亩,覆盖家庭、企业、研学团体等多类客户。今年还没开始插秧,就已经定制出去1500多亩稻田。
“我们从2016年合作社成立开始就推广有机种植,这些年累积了一些老客户。今年定购一亩田,我们会保证供给1000斤大米,另外送5斤寒地小龙虾,而且前500名还送一只稻田鸭。”项佳新介绍,他们对客户的回报远不止这些。为了保证客户吃到新鲜米,他们会根据客户需要随时磨米发货,“想发几次发几次,吃不了的最后我们还能代为销售。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客户随时可以来参与农事体验活动,这样吃得更放心。”
2023年6月,项佳新与哈尔滨市农科院合作,引进2万尾该院研发的寒地小龙虾,在水稻田开展虾稻共生试养,大获成功。去年他们建起了铁力市寒地小龙虾繁育中心,当年繁育寒地小龙虾500万尾,今年能达到1000万尾左右。项佳新算了一笔账,“虾稻共生一季产成虾近2000斤,产值12万余元,一亩稻田实现增收500元-750元,产出的虾和米都供不应求。”
为了扩大定制“朋友圈”,项佳新的父亲项春贵参与了山东老乡走四方的活动,每次活动,“项老八”大米必须带足。在大连做海参加工生意的李金泰就是因为在活动中“吃上瘾”,自己定制了一亩田。“今年8月31日龙虾节的时候,山东老乡还要组团来参加活动呢。”项佳新对新客户也充满了期待。
铁力地处第三、第四积温带中间,这些年种的都是寒地稻花香品种。为了提升稻米品质,今年他们也尝试种口感更好的五优稻4号,“中国农业大学再生课题组在我家认购了20亩稻田,使用他们的远红外增产仪,尝试种这个跨积温带的五优稻4号。如果今年能丰收,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
“我们合作社正在发展多元化种植,覆盖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同步发展蓝靛果、浆果,比如蓝莓、树莓,还有寒地龙药,比如人参、刺五加等,产品将达到30余种。”项佳新说,“2025年我们的目标就是拓展至‘五个一’认领体系,包括一亩田、小菜园、一头鹿、一筐虾、一棵树,形成全产业链消费闭环。”
除了这些,项佳新还打算把村民家的溜达鸡、鸡蛋、猪等也都纳入到合作社的定制农业中。溜达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肉质鲜美;土鸡蛋营养丰富;农家猪采用传统方式喂养,猪肉口感醇厚。大家可以提前预订,确保能品尝到正宗的农家味道。项佳新希望通过这些定制农业项目,“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健康、新鲜的农产品,同时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