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稻+蛙”是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达川区创新推行绿色种养,实现稻蛙共生、一田双收。



正值水稻插秧季,在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的“稻田 +蛙” 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平整田块,将一株株秧苗插进水田中。



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技术员 王德洪:我们是人工插秧,田里除了草,四周留好食台,其他地方都插上秧,不能栽得过密,这样的秧才能长得更快更好。



之所以要讲究人工插秧,是因为这片稻田里,早早就住进了一批“小主人”黑斑蛙。黑斑蛙肉质细嫩,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年春季,头年成熟的黑斑蛙就会产卵,待4月中旬插秧时,这批成熟的黑斑蛙就可以上市。所以这段时间,大家除了插秧,还要忙着捕捞肥美的黑斑蛙。



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党总支书记 李想:今年我们行情是相对可观的,批发价是(每斤)18元至21元之间,目前是销往重庆市场,市场是很稳定,供不应求。我们的亩产基本是2000多斤,产值是4万多块钱,4月份到9月份一直是产量旺季。



蛙护稻,稻养蛙。青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以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青蛙的粪便能够作为稻田天然的肥料。大堰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优质水源禀赋,创新构建 “多元资本协同注入” 发展模式,通过致富带头人领投、村集体经济注资、涉农资金整合三方联动,建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形成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达川区大堰镇镇长 王小生:我们采用生态循环种养体系,实现 “稻蛙共生” 生态闭环,目前已建成100余亩“稻田 +蛙”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年产黑斑蛙超 80 吨。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推行稻渔绿色种养模式,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发展路径。通过生态农业种养,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达州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