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重庆蜿蜒600多公里,冲出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的特殊地形,塑造了9000多个村落。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办学优势,扎根祖国西部,积极推进卓越研究生培育探索实践,把学问做到乡间田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创设“乡村振兴”专项

  人才培养实现精准滴灌

  “大家知道吗,1933年创办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正是西南大学的前身之一……”在西南大学强农兴农百年成就展展厅,该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正在向学校首届“乡村振兴”专项硕士研究生讲述学校的光辉历程。

  现场,该校国家治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唐艺恬听得格外认真。“作为‘乡村振兴’专项的学生,我希望循着先辈的足迹,用行动在乡村建设的征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学校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相关科研团队,专门设立了‘乡村振兴’专项,为的就是培养更多立志投身乡村振兴的卓越人才。”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介绍,目前招生专项聚焦乡村治理赋能,对标乡村所需所盼,在农村发展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进行专业化、订单式培养。“我们采取‘1+2’的分段方式进行培养,从入学第二年开始,学生的学习生活就紧紧围绕学校的乡村振兴科研项目展开,他们能真正走进乡村,甚至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在深度服务乡村建设发展中得到历练成长。”

  因而,与大多数同学不同,唐艺恬的学习“主场”是比校园更加广阔的乡村土地,跟着导师团队四处“走村串户”,是她这一年多学习生活的日常。

  在历史的轴线上回望溯源,服务乡村发展始终是西南大学这所西部高校锲而不舍的办学宗旨——

  曾经,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近代乡村建设运动先驱,在这里探索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改良与推广等。

  今天,又有一群像唐艺恬一样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新时代广袤的乡村沃土上辛勤耕耘……

  “在坚守与传承中,乡村建设在新时代有了更加生动的表达。”张卫国介绍,目前,除了“乡村振兴”专项外,学校还设立了“科技小院”专项、“种质创制”专项等特色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人才。

  ——专业升级换来真实力。学校加强专业动态调整,推进农理、农工、农文、农经交叉融合,布局建设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开办智慧园艺、水资源与生态文明等跨专业课程模块,现有涉农专业23个,其中1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科学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

  ——田间课堂锻造真本领。学校与西部地区50余个市县区和100余家企业共建科技小院、专家大院、专家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90余个,积极推进“理论学习+乡村实践”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组织“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等,常态化组织、派驻研究生深度开展乡村实践。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这所西部高校正在“象牙塔”与“泥巴地”之间画出最短距离。

  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平台

  在乡野地头做科研创新

  “最美的花,往往长在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山林。”这是该校柑桔研究所农艺与种业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阮雲强在一次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收集柑桔种质资源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阮雲强目前是研究所栽培与生理课题组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从事杂交柑桔育种研究。今年春天,阮雲强一人前往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街村,在云岭大地的崇山峻岭中收集云南特色柑桔种质资源。

  简单来说,这项工作就是采集不同种类柑桔的花粉。采花、剥花、取花药、烘焙花粉……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却是一件精细活,各道工序必须齐全规范,才能最大限度确保花粉的活性和纯度。

  “花时就是命令!”每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享受浪漫的春日气息时,团队的成员们早已开始了一段段寻觅“花粉”的“苦行”……但他们选择的“苦”,却为人们带来了像柑桔一样的“甜”。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阮雲强所在的柑桔研究所近年来育种工作成绩喜人:特早熟杂交柑桔育种技术领跑世界,获新品种保护授权8个、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2个,向全国推广了沃柑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桔优新品种,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占“十二五”以来全国新增柑桔面积的70%以上……

  近年来,西南大学还积极对接党和国家战略,完成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柑橘种质资源库、家蚕种质资源库等科技平台建设。学校还创建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开展规模化、工程化、智能化种质创制。学校还成立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加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未来食品等领域攻关。

  此外,学校还在重点国别和涉农领域打造标志性国际合作平台,建立1个科技部国际合作示范基地、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6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往返于精密前沿的实验室和广阔质朴的乡村大地,青年学子正用行动诠释着“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精神追求。

  深度服务地方

  扎根“泥土”结出丰硕果实

  “只有和泥巴进行最‘亲密’的接触,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到今年4月,该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申雅婷已在明月山优质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驻扎整整一年。回想起那些“脚踩泥巴、手牵村民”的瞬间,她总是心潮澎湃。

  一次,申雅婷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在稻田里运用团队改良的插秧侧深施肥一体机进行水稻种植作业,突如其来的大雨很快就将田地变成了泥沼。机器在软泥里“寸步难行”,管道也被堵塞导致无法正常施肥。

  面对这样的窘境,同学们纷纷跳进泥地里,一边推着机器行进,一边为秧苗“人工”施加新型肥料,这才顺利完成了任务。“雨水夹杂着汗水,眼睛都睁不开,但为了把庄稼种好,没有一个人退缩。”申雅婷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仅在揭牌后的一年内,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已集成水稻肥水协同高效等技术模式3套,创新梁平稻米加工技术2项,创制产品6个……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西南大学不断深化校地合作,让青年学子立足学科专业,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乡村沃土。

  ——科技助农,助推产业发展。该校黄连、肉牛、魔芋等导学团队深耕科技助农20余年,为乡村产业振兴插上腾飞之翼,仅魔芋团队就推广魔芋种植达1600余万亩,新增魔芋产业总产值近300亿元。

  ——调查研究,服务乡村治理。该校组织研究生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开展调查研究。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承担的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工作,项目累计调研10个省份100多个县、2000余个村。此外,学校还为重庆20余个区县100多项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贡献智慧……

  “这些数字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还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满怀信心,“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特色,继续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把研究生教育办好办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养更多卓越人才。”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禹跃昆 通讯员 雷四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