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龄”增长,一些老旧商品房小区常陷入“越住越旧、越管越乱”的怪圈。近日,长白新村街道以党建为“红线”穿针引路,探索“透明物业治理”模式,其核心密钥正是以信息的“透明”解开基层治理信任结,用治理的“看得见”换取群众的“信得过”,最终实现从“各自为战”到“众木成林”的华丽蝶变。
数智赋能
社区里的大小事都用OA系统解决
“我们韵都城现在用上了一个叫‘透明社区’的OA小程序,它解决了业委会和物业线上办公的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信息业主一点开就能看到,清清楚楚。”韵都城小区业委会主任蒋瞿旭熟练地在手机上点开一个界面简洁、功能清晰的小程序。
他展示的这一“秘密武器”正是韵都城乃至长白新村街道撬动基层治理难题的有力杠杆,前期开发费用仅4800元,后续年费3000元的小程序,成为承载着小区财务公开、议事投票、报修投诉等诸多核心功能, 成为了业主们信赖的“掌上管家”。
韵都城遭遇了20年房龄的“中年危机”,3000万元维修基金“沉睡”账户,消防系统瘫痪、外墙浮雕脱落等安全隐患频发,导致居住体验感断崖式下滑。
“业主不懂钱花在哪,物业不知服务能否兜底,业委会不明群体诉求到底几何。”蒋瞿旭说,这种信息壁垒,如同在“三驾马车”(业主、业委会、物业)之间砌起了一道道高墙,猜忌滋生,矛盾激化,小区治理一度陷入瘫痪。前三届业委会均未能完成任期,最短的仅存续两年。
转机始于2021年,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成立“临时治理专班”,以“生成透明—运行透明—破难透明”三段递进式策略,对韵都城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当其冲的是“生成透明”,即通过党建引领实现组织重塑与规则重建。新一届业委会的选举,从广泛宣传动员、党总支书记带头把关候选人资格,到设立质询接待台、实名投票、全程监控,历时14个月,每一步都力求公开公正,重塑了居民“规则优先、公开第一”的共同信念。
紧接着是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维修基金管理规约》《小区管理规约》等三大核心规约进行“逐条体检、逐章修复”,将维修基金审批权限从5万元下调至5千元,超限支出一律楼栋实名投票,并吸纳工程师、律师等专业人士组建“红色专家库”提供智力支持。
而让透明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则是“运行透明”阶段数智赋能的创新实践。韵都城小区创新打造了“透明社区OA+物业公众号”的数智平台。这个OA系统,不仅提升了业委会和物业的办公效率,更构建了一个“全领域、全主体、全天候、全过程”的透明运转体系。
围绕业主最关心的“钱、事、权”,平台主动公开议事规则、财务明细等8大类核心信息 (“8+X清单”),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全文等实行“随查随供”。无论是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业主,还是依赖传统公告栏的老年居民,都能便捷获取信息。此外,“共享账本”每月更新三大财务报表与工单台账,“OA云议题”则实现了线上讨论、实名投票、结果存证。
在“破难透明”阶段,小区成功攻克了消防系统改造、物业费调整、外墙检修等一个个历史难题。记者了解到,就在最近,小区曾通过小程序就社区内建筑模型破损问题提出修复建议,短短1小时内便收到上百条留言,充分展现了平台的民意汇聚能力。
如今的韵都城,硬件安全全面托底,1400余具灭火器完成更换、19栋高层实现智能电梯阻止系统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提标,荒废绿地变身花园,新增非机动车共享充电桩500余个;服务品质加速迭代,数字工单系统在线完结率达98%,居民综合满意率从不足50%跃升至80%。
从“盆景”到“风景”
提炼经验让“透明治理”可复制
韵都城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长白新村街道党建引领下,系统性推动物业治理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
近日,杨浦区房管局与长白新村街道共同举办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工作研讨会。市党建研究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机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的焦点正是韵都城小区的透明物业工作案例以及长白新村街道由此提炼形成的《长白新村街道透明物业治理工作指南》。这标志着韵都城的“盆景”经验,正逐步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风景”。
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这份《长白新村街道透明物业治理工作指南》,正是基于韵都城等小区的实践,系统总结了党建引领下实现信息透明、流程再造、多元协同的有效路径。其核心理念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让业主或利益相关方易于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实施监督。
指南的推广,意味着街道层面将“透明”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固化。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对此阐释,党建引领是方向舵,把“组织席位”转化为“制度入口”,将“党员能量”转化为“公众信号”;多元参与是聚合力,实现“角色授权+流程共治+成果共享”;法治保障是生命线,用刚性条款厘清权责,用程序正义避免冲突;数智赋能是加速器,通过共享账本、云端议事等打通信息经络;而解决问题是落脚点,靶向施策方能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自我更新。
长白新村街道的探索,为面临相似困境的老旧小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当阳光照进物业治理的“玻璃房”,当每一笔账目、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服务都清晰可见,信任的基石便会愈发稳固,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也将日益增强,老旧小区的物业治理不再成为一道无解之题。
文字丨沈莹
图片丨沈莹
编辑丨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