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推出一款新车都是大事。所以它理应和自身的战略规划关联起来。
东风日产N7(参数丨图片)上市,就与其“启DNA+”战略紧密相关。
2023年11月,东风有限(东风日产的母公司)发布“启DNA+”战略。彼时,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有限总裁山崎庄平郑重承诺:至2026年年底前,东风日产将向中国市场新投放本土开发的10款新能源汽车。
显然,东风日产N7就是一款不折不扣的遵循战略旨意执行的产品。
然而,遗憾的是,步入2025年中,围绕“启DNA+”战略的产品投放目标进入倒计时。
当初这个被宣称为“日产中国复兴起点”的计划,仅实现了20%的承诺——东风日产品牌旗下仅有艾睿雅和N7两款新能源车型落地。
因为稀有而珍贵,东风日产N7这款2025后的新车责无旁贷,几乎要扛起现阶段日产中国复兴的所有希望。
我们从东风日产现在有多难说起。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东风日产乘用车销量为60.5万辆,同比下跌约13%。
其中仅有轩逸一款车型突破30万辆大关,达到34万辆,但这也是轩逸从2023年37.6万辆跌落至此的结果。
2025年第一季度,东风日产累计销量11.5万辆,同比下跌超过24%。仍在下跌中的轩逸维系了6.5万辆的销量,仅一个车系占比总销量已经高达56%。
可以说,目前东风日产在售10个车系,仅有轩逸一张牌可以打。东风日产已经进入所谓“寡头产品”的危险时代。
更关键的是,其新能源占比不足4%,整整落后大盘一个量级都不止。
所以,从基本面来看,东风日产已经在国内市场逐渐边缘化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特别让人产生无力感的边缘化。
这时候再来看N7的出现,对东风日产而言,真心是久旱逢甘霖。
2025年4月27日,东风日产N7上市。官方消息显示,新车以2915mm长轴距、准C级的定位,以11.99-14.99万元的“破局价”,取得了“累计订单10138辆”的成绩,俨然有了几分欲与轩逸搭建成“双子星”格局的迹象,关键新车还是纯电新能源。
所以,目前东风日产N7的市场热量,能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销量,就显得尤其关键。
而这个转化的过程,似乎正在经历挑战。于N7而言,并不轻松。
“九九八十一难”,东风日产N7经历的第一难就是,新车1万+的订单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
有历史可以参照。
2024年日产探陆上市首月订单高达1.2万辆,然而最终交付不足25%,而探陆在2024年整个年度的交付量也仅为1.42万辆。
所以,如果N7破不开东风日产从“订单”到“定单”的转化魔咒,其真实转化率重走探陆老路也不无可能。
另外,考虑到渠道操作以及新车上市时间节点两方面的特殊性,不排除1万+订单本身就是东风日产鉴于目前境况的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
比如在渠道方面,对经销商采取强制比例搭售达,诸如“每进3辆轩逸须配1辆N7”的操作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而在时间节点方面,则可以采取“狸猫换太子”的操作办法,N7上市首周恰逢五一假期,部分订单也可以是经销商集中上报的展车需求。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针对“订单”做出类似的预判,是基于日前年轻用户对东风日产品牌的认知。
早期,东风日产通过“寻找未知的自己”等情感营销一定程度上树立年轻形象。但2020年后未能升级交互方式。在元宇宙营销、AI共创等新形态中明显缺席,导致品牌温度感流失。
除了上述传播范式的固化之外,东风日产品牌圈层渗透失效同样脱不了干系。
针对Z世代的电竞、潮玩等垂直领域,东风日产缺乏深度合作,而这一时期,新势力品牌通过蔚来NIO Life、小鹏飞行汽车等跨界IP持续抢占目标用户心智。
所以,东风日产N7如果仅凭借产品定位与定价之间的错位,就可以立马破局,那合资品牌根本走不到今天这步田地。其实,玩产品与市场错位的功力,东风日产并不算老道,在这个方面,难道说不是上汽通用的章法更成体系?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东风日产N7的产品价值的确足够高,对标其价格,那么所有的猜忌都将被击碎。
然而,东风日产N7的产品硬度略显不够。
据东风日产的官方发布,N7是由全新全栈自研新能源架构——“天演架构”打造而成,且N7是天演架构下的首款车型。
然而,天演架构是支持纯电、增程、插混等多种动力形式的融合架构。
从行业技术角度来看,融合架构一定是内燃机时代向电动化过渡的折中方案,它和原生纯电架构比起来,后者才是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定制的终极形态。
而且,随着高压快充、全域900V电气架构等技术的普及,二者的性能鸿沟将持续扩大。
这种由融合架构机械结构冗余导致的系统性缺陷,将影响到N7后续的市场发挥。
比如,N7虽宣称基于全新架构,但其三电系统仍可见日产Leaf的技术印记,其百公里电耗13.8kWh。
而竞品车型小鹏P7+的百公里电耗为11.6kWh,比亚迪秦EV的百公里电耗更是低至12.3kWh。
在车机响应速度方面,N7为400ms,而小鹏P7+则为100ms,仅为N7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在充电效率、在冬季续航达成率、在空间利用率、在智能化达成度等诸多方面,东风日产N7和纯电架构下主流竞品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差距。
事实上,东风日产采取的这种“全兼容”的架构策略,在拓展产品线的同时,就已经设定了纯电性能的上限阈值。而这本质上还是反应了东风日产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并不坚定的态度。
显然,东风日产N7大概率将难以扭转品牌颓势且无法承载复兴使命,这源于其在产品定位、技术迭代、市场策略等多维度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当低价换量侵蚀品牌价值时,N7以11.99万元起售,价格直接对标紧凑级国产车型。有信息显示,预订用户原计划购买日产燃油车,而N7更多承接品牌内部转化流量,而非抢夺新增市场,本质是“存量换赛道”而非“增量拓市场”。
当原生平台争议与技术滞后的声音响起时,东风日产N7与东风eπ007存在数据重合,被质疑为“换壳车型”。将进一步削弱“技术日产”的品牌说服力。
此时此刻,东风日产N7作为孤注一掷的“救市单品”,缺乏矩阵优势带来的家族化力量,势单力薄的它难以重构品牌技术形象。
所以,N7更像是东风日产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应急止血方案”,而非系统性变革的起点。
若不能同步解决技术标签重塑、用户运营革新、服务体系重构等深层问题,单车型的短期销量反弹难以扭转品牌长期边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