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毕业就入职北汽福田,已经有15年了。企业‘传、帮、带’的薪火,照亮了我15年的成长历程。” 全国劳模王浩名从产业一线到汽车行业标杆,带领团队突破145项技术难题,创造2000万元经济效益。凭借这份“热爱”和“成就感”让他完成了从“修车工”到“造车人”的蜕变。
刚进北汽福田时,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的王浩名选择从车间试车员做起,每天和故障车打交道。凭借对汽车的热爱,他总能敏锐捕捉到旁人忽略的“小问题”。
2011年夏,福田康瑞即将上市,然而,中央驻车制动器过热问题的确出现了。按照检测标准,中央驻车制动器的正常温度是室外温度+30℃。当时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工具,只能用手去感知其表面的温度。“假如手放在上面1-2秒,并能承受它的温度,说明温度在60℃左右。虽然中央驻车制动器间隙是按照正常车型的标准进行调整,但在试车道经过5公里的磨合后,中央驻车制动器的温度远远超过标准温度。”王浩名回忆道。
最后,他用自制的调整工具一点点验证调整,历时三个月,经过多次磨合并钻车底几十次的验证调整,最终调试到了最佳状态。他也在过程中手被烫起水泡,脸颊因护栏角磕碰缝合8针。“但问题解决后那种满足感,就像解开一道数学大题,特别过瘾。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让我上瘾。”时至今日,王浩名回忆那时的情景依然“意犹未尽”。
“真正的创新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星火燎原。”今年4月份,以“王浩名”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以前是‘自己冲’,现在是‘带队冲’。”王浩名说,他的心得就10个字:“授人以渔,不如激人以欲”。他在工作室培养的多名徒弟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同时还有多名徒弟已奔赴海外开疆拓土。现在职业院校的《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教材里,还有他们团队总结的“五步故障定位法”,学生上岗就能用,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问题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风云诡谲。在“双碳”战略引领下,王浩名和他的团队不仅要保证好传统燃油车的优势,还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快速突破。比如他们开发的国六排放预警系统,通过车联网实时监控发动机数据,提前预判故障,去年减少三包费用260万元。“过程中,挑战也很大。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就像新课题,我们得边学边干。”
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路径,王浩名表示,要进行技术攻坚,主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开发《新能源三电系统应用手册》,提升新能源三电系统零部件的成熟度;进行人才复制,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对内持续强化SQE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对外与合作职业院校共建“现代学徒制”,计划每年输送50名“即插即用”型技师;进行行业赋能,团队正参与制定《商用装调工》国家职业标准,把福田的“创新工作法”开放给行业。
“少走弯路就是最大的降碳,就像我常说的‘劳模的‘模’,不仅是模范,更是模具,要塑造更多能工巧匠。”王浩名如是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