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BA的纯电车尚且被视为杂牌的大背景下,普通合资车企推出的新车型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获得本土市场的关注了,4月底上市的日产N7(参数丨图片)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这款售价在12-15万之间的中大型纯电轿车在价格上诚意满满,但要说到智能化,着实还欠着点火候。
画虎画皮难画骨,表面的模仿总是容易,硬核的精髓却难以抄袭。
在车机芯片的配置上,日产N7参照了行业的主流做法。
低配车型选择高通骁龙8155,满足基础的交互需求,高配车型选择性能更强劲的骁龙8295P,以支持更流畅的3D渲染、多屏互动、多任务处理、AI语音等高阶座舱功能。
在座舱大模型的配置上,日产N7也向本土车企看齐,采用了以DeepSeek R1做慢系统、其它模型做快系统的快慢双系统配置。
本土车企在座舱大模型慢系统的选择上非常整齐统一。
一则是因为DeepSeek R1的实力着实让人没脾气。
二则是因为DeepSeek R1的推理部署成本低,而且开源得极其彻底。
至于快系统,无力自研的车企会选择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科大讯飞的星火等第三方大模型,稍微有点追求的车企都有自研之意。
比如小鹏的XGPT、蔚来的NOMI GPT、理想的Mind GPT、华为的盘古、长安的天枢、吉利的星睿、长城的Coffee,日产N7选择DeepSeek R1和讯飞星火,表明其无意或无力在座舱大模型发力。
虽然在短期之内,在与大模型相关的用户体验上,日产N7与其他车型没有太大的差距。
但放在长期的视角下,依赖第三方大模型,会造成在决定智能座舱体验的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
衍生出来的后果便是,软硬件深度协同程度低,多模态交互定制开发节奏慢,车企丧失了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掌控权,且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无法打造出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当然或许有人觉得有没有座舱大模型都不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太大的影响,这种想法有些刻舟求剑。
放眼整个2024年,几乎所有座舱大模型的确都是在蹭热点,但是进入2025年之后,大模型开始转入实用阶段,再给它两三年时间,它的表现绝对会晃瞎你的双眼。
一分钱一分货,不同的配置卖不同的价码是几乎所有终端产品的通行做法。
日产N7有Air、Pro、Max三大系列,共计五个配置版本,但是只有售价为14.99万元的顶配Max版支持高速NOA功能,这表明日产N7这款车在辅助驾驶上过于保守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今年二月份,比亚迪推出全民智驾战略,支持高速NOA功能的车型售价一路下探到了7.88万元。
对比如此尴尬,让人不由得好奇,日产N7的产品定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
有来自成本的压力,也有孱弱研发实力的掣肘,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这款车主要的目标市场是海外而非中国本土,以至于主要考虑因素并不是中国消费者的普遍需求。
因为,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市场研究都显示,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需求显著高于海外市场。
小鹏汽车得以逆袭,离不开其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进入2025年以来相继发起科技平权和全民智驾运动,其核心的动力也来自于这里。
日产N7虽然在整体售价上比较有诚意,但若是做一下横向对比,它在智能辅助驾驶上确实过于保守了,这里面反映的其实是更加深层的社会心理问题。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底盘、AI大模型的需求之所以比海外旺盛,来自于经济长期增长惯性下培养出来的技术自信和乐观主义。
国外经济长期停滞或低速增长,消费者对先进科技的接受程度更低,反观国内,几十年如一日的中高速增长培养了国民的心气,使得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智能辅助驾驶这种先进科技和新质生产力。
基于这样的逻辑,日产N7这款车的主要目标市场恐怕真的主要是海外呢!
产品可以照搬,能力却很难迁移。
通过日产N7的产品定义和功能配置可以发现,其在智能辅助驾驶上依赖外部厂商Momenta,在语音助手上依赖科大讯飞,在座舱大模型上依赖DeepSeek、字节、科大讯飞这些外部技术供应商。
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日产在数据闭环和AI底层核心能力上的缺失。
在L2辅助驾驶逐渐走向L3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关键阶段,在座舱大模型从噱头和蹭热点逐步走入实用阶段的关键节点。
日产目前虽然可以通过整合头部外部供应商的技术快速补齐其产品在智能化上的短板,在短时间内满足主流家庭用户的需求。
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日产的产品必然会因为自身缺乏核心AI底层能力、算法自研能力以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数据闭环体系,导致其软件OTA节奏的放缓、关键功能更新的延迟,从而在未来的智能化竞争中慢慢掉队。
当然,这并非等同于要求日产在自动驾驶、座舱大模型领域进行“全栈”自研,而是应该自主创新与产业分工相结合,既避免重复造轮子,陷入低质量的内卷,又能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强强联合,控制软件更新的合理节奏,并掌控数据的主权。
数据是AI时代的核心资产,只有在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座舱大模型领域展开一定程度的自研,才能掌控汽车生命周期中最为肥美的那一段价值链,有了数据,就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和座舱大模型衍生出的软件定义服务和数据服务,挖掘出新的盈利点。
适度开展自研,还可以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竞争。比如以第三方大模型实现通用基础功能,以自研核心算法将品牌的调性、个人的喜好融入到模型里,塑造出具备独特品牌专属情感和千人千面的座舱体验。
从价格上来看,日产N7有一定的诚意,AI座椅也很有意思,不过,单看它的智能化水平,和头部新势力车企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