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公里,警车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记录着新塘法庭干警奔波的足迹。“这会儿在下乡的路上”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而这份坚持换来的,是辖区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为共建法治乡村,新塘法庭与辖区两乡镇 26 名综治专干建立矛盾调处联动机制,将司法专业力量与基层治理经验深度融合,推动矛盾化解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乡情“导航仪”——法槌声叩开千千结


“没想到法官把法庭搬到村里来了!”张某与李某结婚20余年,家庭条件日益改善,却因琐事闹上法庭。

法官将巡回法庭开到村委会,在综治专干的协助下,迅速摸清矛盾根源。这些熟悉村情民意的“本地通”,如同纠纷调解的“导航仪”,全程参与诉讼各环节,让“法律刚性”与“乡土人情”相得益彰,筑牢和谐乡村根基。

民心“指南针”——板凳上理清万万情


一起兄弟土地纠纷中,哥哥廖某起初对法官充满抵触。一方面,综治专干以拉家常破冰,从庄稼收成聊到亲情纽带;另一方面,法官则释法析理、以案说法。最终,双方在院坝板凳上握手言和。

这种“法官讲法理+专干说情理”的模式,有效解开群众心结。新塘法庭庭长黄小龙表示:“综治专干是贴近群众的‘民心指南针’,他们的参与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

山间“活地图”——阡陌中丈量寸寸心


新塘乡与红土乡面积达408平方公里,村居道路错综复杂。法庭干警常笑称:“没有综治专干带路,我们连现场都找不到。”

在一起相邻权纠纷中,综治专干带领法官攀爬陡峭山路,实地进行勘验,只为 案件裁判提供有力证 据 。这些“活地图” 在司法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节省司法资源,更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家门口”。

村情“定位器”——屋檐下融尽寸寸冰


陈大爷赡养纠纷案的成功化解,是联动机制的生动注脚。两个女儿因拒付老人赡养费,起诉至法庭。

开庭前,法官委托综治专干展开相关调查。通过走访,综治专干发现两个女儿并非不愿意尽赡养义务,而是因父亲生病住院的治疗方案产生分歧,才导致赡养费支付问题僵持不下。为此,法官迅速“上门服务”,从法律、亲情双角度切入,化解双方心结。最终,经法官耐心引导后,一家人重归于好,陈大爷也主动撤诉。

在类似农村家事纠纷中,综治专干庭前深入村组摸排矛盾根源,通过"拉家常""算亲情账"等方式疏导对立情绪,助力法官精准定位争议焦点,使调解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专业审判+本土调解"的协同模式,既修复了家庭关系,更培育了孝亲敬老的乡村风尚。

自“法庭+综治专干”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运行以来,辖区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5%。下一步,新塘法庭将推行建立"法庭干警包片指导+综治专干驻点调解"模式,打造"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诉讼断后"的全链条矛盾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注入新动力。

来源丨新塘法庭

作者丨周 茂 谭 琨 喻靖尧

编辑丨喻靖尧

审核丨黄新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