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法庭 闻至燏
我是昆仑法庭的法官助理闻至燏,1995年出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法学专业。于2021年7月入职淄川法院,如今已有4个年头。这四年是我从“书本知识”向“实践智慧”跨越的四年,是责任与压力双重淬炼的四年,更是沟通与共情能力同步进阶的四年。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
一是在司法实务中厚植为民情怀。基层人民法庭作为法院的派出机构,处在为民的最前沿,也处在化解矛盾的最前线。记得初入法庭参与调解,面对双方当事人的恶语相向,每次都令我头大,就连案情简单的离婚纠纷,我也无法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后来在法官和调解员的指导下,我逐渐学会理解法官的调解思路,精准提炼案件争议焦点,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判”,逐步培养司法判断的敏锐性,同时学会用通俗的语言向当事人解释法律规定及程序,学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与他共情,在多次学习与总结下,我已能独立调解部分案件,当事人的一句“谢谢、您辛苦了”也能让我忘记一天的疲惫,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迎接各项工作。
二是在公平正义间升华职业信仰。法律是刚性的,但是司法需要温度。如何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兼顾社会效果,是我向各位前辈持续学习的课题。在这四年协助法官处理的每一起真实案件中,让我看到了法律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例如在农民工讨薪案中,一份调解书可能挽救一个家庭;家事案件中,细致的工作能化解亲情裂痕。通过对公平正义的具象化理解,我努力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升华为“职业信仰”,不断积累经验、磨练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是以终身学习理念加速自我提升。当前法律更新速度很快,及时领会新规精神对做好调解、协助调查、起草文书等审判辅助工作大有益处,特别对案例编写工作,也能开发出新思路。不断拓宽多领域知识,倒逼自己成为“复合型”法律人。
法官助理的成长,是法律人从“学徒”走向“匠人”的必经之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字斟句酌每一份文书、专注倾听每一次庭审、反复推敲每一个案件,不断学习锻炼,与淄川法院共同成长。
执行局 董琳
我是董琳,今年29岁,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目前在执行事务中心任职。今年是我加入淄川法院的第七年,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体会。
七年前,我怀着敬畏之心加入淄川法院,从执行实施团队到执行异议团队,再到如今的执行事务中心,每一个岗位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执行实施团队时,我负责查扣冻、过付、卷宗整理上传与归档、报销、党建及材料撰写等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快速熟悉执行流程,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更锻炼了综合协调能力,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始终感激这段“多面手”的历练时光。
后来团队调整,我加入了执行异议团队,面对复杂的执行异议案件,我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细致整理证据材料,参与听证并撰写裁定书,以及帮助完成送达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让我把法律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也让我在和当事人沟通时,学会了用耐心和理解拉近法律与人心的距离,让严谨的法律程序也能传递出温暖。
休完产假后,我调入了执行事务中心,承担党建统筹、拘留罚款搜查等强制措施的初步合法性审查、限高失信的发布与解除操作及审查、法律文书的撤销审核等综合性工作。面对新挑战,我学会从全局视角统筹事务,更注重团队协作和规范管理,整体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七年的执行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执行不仅是法律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群众权益兑现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实施团队的冲锋陷阵、异议团队的定分止争,还是执行事务中心的服务保障,都需要我们既怀揣法治信仰,又保持为民初心。只有不断精进业务、主动担当,才能适应新时代执行工作的要求。
站在新的起点,我已做好规划,将从以下三方面不懈努力:一是深耕专业领域。持续深入学习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二是优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流程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三是永葆工作热忱。以“如我在执”的同理心对待每一起案件,用情传递司法温度。
七年时光,我与法院相互见证、共同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行动践行初心,为淄川法院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双杨法庭 孔令国
我是孔令国,今年是我入院的第11年,期间历经执行、速裁,现在双杨法庭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从执行到审理,从法官助理到员额法官,变的是身份、职责,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从初入职场的新人到现在法院工作的中坚力量,一路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关爱和支持。结合我的执行、审判工作经历,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悟:
勇挑重担,积极作为。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能否将一纸判决兑换成真金白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法院的司法权威。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曾对我说过,执行工作就是个良心活。起初,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但是随着案件的办理,特别是2014-2016年每周一次的凌晨执行利剑行动、2017-2018年解决执行难时的加班加点,到后来自己独立办理执行案件,我们每多打一次电话,多出去找一次人,多搞一次行动,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多一点希望,我也越来越能体会到领导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严谨细致,定分止争。去年从事审判工作后,我迅速转变工作理念,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注重细节,力求将每起案件办成精品。收到案件后,及时查看案件基本情况,对有调解意向的当事人,及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对有疑问的案件在庭前与当事人充分沟通,找到双方争议的焦点,查找相关法律规定,做好充分准备;庭审中,根据双方争议的焦点,努力查明案件事实;庭审结束后,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做好当事人的释法和判后答疑工作。
加强学习,总结提高。无论是审判还是执行,法院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每一名干警必须精研法律,与时俱进。我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对各类案件进行总结,遇到精品案例和文章,及时收藏分享,以备查阅。遇到疑难案件,及时向领导、同事求教,并在庭务会和法官专业会议中共同研讨,群策群力化解难题,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妥善处理。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自觉排除各种干扰,严格依法办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寨里法庭 张萌
我是张萌,2022年8月份入职淄川区人民法院,现在寨里法庭担任法官助理,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各位同事分享交流工作体会及感悟。
这是我进入法院工作的第三年,这三年里,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与以往在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同,工作要求我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这大大考验了我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转化,从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还有要学习与当事人打交道,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从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案件要点和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化解矛盾纠纷。
这三年来,在领导、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基本掌握一审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及助理的日常工作,收获也颇为丰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秉持不断学习的心态,不懂就问,提升审判工作的专业性和技巧性,不断学习庞杂的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负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继续加强学习,以身边典型为榜样,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与当事人沟通的能力,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多总结;坚持务实作风,审慎求精,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做到知行合一,认真履职,坚守法律人的初心使命。
立案庭 范雨晴
我是立案庭的范雨晴,于2020年9月份入职并从事立案审核工作,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法律时,内心满是忐忑,我也曾怀疑自己,学艺术的可以为法院做些什么?但是从开始的陌生到熟悉再到从容面对各项工作,我也慢慢读懂了这份“跨界”的意义。
记得刚接触立案时,我像临摹静物一样死磕材料细节,却总被复杂的法律关系绊住脚。有次遇到一位农民工来立案大厅提交材料,他的起诉状写的像篇散文,满是情绪却漏了关键诉求和证据,若是退回补正,他得再跑几十里路。我突然想起学过的“留白”艺术,同理:法律文书需要严谨,但司法服务不能缺少温度。随即我与他在便民服务区用手机录下他的描述,再逐句整理成法律事实,并顺利提交立案。他拿着补好的材料连声道谢,那瞬间我意识到:艺术训练给我的共情力与观察力,或许正是这扇窗口需要的“润滑剂”,艺术与法律看似相隔千里,却在“看见具体的人”这个命题上殊途同归。
就具体的立案工作而言,立案材料完整性的审查、案由的确定、诉讼费的计算、庭室的分配等,无一不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深知只有做好立案工作,把好第一道关,才能让当事人在后续程序中少走弯路,避免损害法院的公信力。这就时刻提醒着我:不仅要积极创建公正文明窗口的对外形象,还要与各业务庭协调,增强内部服务意识,通过团队力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当事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年来我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同事们的支持与包容,未来我将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让这扇窗既透出法律的尺度,也传递法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