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些日子到乡下义诊时遇到的1个病例。

66岁的杨大爷,最近早起咯痰带血,这是得了肺病了?

可医生看了杨大爷的病历、又了解到他现在吃的药物之后,改变了想法。

杨大爷两年前因为胸闷做了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因为冠状动脉狭窄没那么严重,也就没放支架。术后就吃上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这在医学上叫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简称“双抗”。可这一吃上就没有变过。前些日子,杨大爷的儿子又从国外买来了“水蛭素”,说是可以“活血化瘀”。这么一来,杨大爷就吃上三种抗血栓的药物了。



冠心病的患者是容易长血栓,因为血管里有了斑块、有了狭窄,就会影响血流,血小板就容易从血流的中心跑到外围,接触、粘附到血管壁上;血管内膜有炎症、斑块有破溃,也会吸引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还会召集更多的凝血因子,所以就容易 “长血栓”。因此,冠心病要预防发作,就要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最常用的阿司匹林,同类的吲哚布芬,还有氯吡格雷和同类的替格瑞洛等。

可是,血栓和出血又是一对矛盾。正常情况下,我们血液里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是要保持一定平衡的。冠心病人,血栓风险高了,需要加强抗栓治疗,可这样一来,又增加了出血风险。出血发生多了,一样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和死亡,就把抗血栓治疗的好处抵消了。所以抗血栓治疗,是要权衡利弊,审时度势,适当用药的。



一般来说,稳定性冠心病,心脏缺血的风险不高,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就可以,比如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

在缺血高危、血栓风险高的时候,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冠脉放了支架,或者是慢性冠脉综合征有高缺血风险的患者,比如冠脉有多支病变、多血管床病变,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肾功能不全等多重危险因素,以及≥80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就需要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医生会建议“双抗”,用两种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吲哚布芬加上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

但是,强化了抗血栓就不可避免地增加出血风险,而且一般血栓风险高的患者出血风险也高,医生们就进行各种临床研究,寻找出合适的 “双坑”时间,取得共识。



如果是稳定性冠心病,但是近期心绞痛发作有些频繁,或者是做了药物球囊扩张的,那一般需要“双抗“3个月左右。出血风险高的,可以缩短到1个月;缺血风险高,则可以延长到6个月。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冠脉放了药物支架的患者,一般来说术后“双抗”治疗12个月(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还可以缩短些)。如果这12个月病情稳定,到时就可以改成单药,“单抗”。这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的。所以,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

在这期间,尤其要注意观察出血情况,也不能随便加用其他抗凝血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因为会增加出血风险。要是发生了大出血或者是重要器官出血比如脑出血,那也是很危险的。



水蛭素呢?就属于另一类抗凝血药物。水蛭,就是“蚂蟥”。下过水田的人就知道,蚂蟥叮咬后会出血不止,就是因为蚂蟥的唾液里含有抗凝血物质,水蛭素就是这样被发现提取出来做成药的。

水蛭素通过抑制凝血酶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抗血栓的作用途径不同,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而且杨大爷还用着“双抗”呢!咯痰带血也是在加服水蛭素之后,这就很可能和服药不当有关了。

杨大爷冠心病稳定,缺血不严重,并不需要吃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也可以改为单药。医生嘱咐杨大爷先把水蛭素停了,观察一下痰中带血的情况。如果病情稳定,没有心绞痛发作,就把“双抗”的药物减为一种。同时,为了避免遗漏肺部的病变,到医院检查时查一下肺部CT。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