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聊城市茌平区地处黄河故道,茌平自秦置县以来,随着黄河故道的变迁,县城三次变迁,共建了四座县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曾在此活动,并留下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孟尝君可是一个传奇人物,算得上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响的一位,他是齐国宗室,承袭其父田婴封邑薛,称薛公,号孟尝君。

他广交天下英才,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曾先后担任齐国、秦国和魏国的宰相,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齐国,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韩、魏先后败楚、秦、燕三国,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秦国的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他一度入秦为相,尽管因谗言被囚,但他凭借机智和门客的帮助成功脱险,展现了非凡的应变能力。后复归齐,因与齐王有隙,逃至今茌平一带居住。茌平区韩集乡有孟尝君遗址,乐平铺镇教场铺村相传为孟尝君练兵处,古时有其故宅。


茌平县韩集乡迟桥村的孟尝君遗址,又被称为迟桥遗址。考古发现,迟桥遗址的内涵主要是龙山文化遗存,其次为汉代文化遗存。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暴露面积为1.5万平方米,遗址断面可见厚2米的文化层。从暴露的文化层看,土质内含大量灰陶和黑陶片,陶器纹饰有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豆、尊、鬲、罐、盆等。另外,还有少量石器、骨器及青铜器。当地相传齐国公子孟尝君落难时曾在此住过,因此,也称孟尝君遗址。在遗址东南面的高台地之上原来有一座清代修建的寺庙,合祀孟子和孟尝君,称“二孟庙”,后来被拆除。

与孟尝君遗迹相呼应的是,据传茌平还有他的好哥们淳于髡的墓。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据记载,楚国派兵攻打孟尝君的封地薛邑(今薛城),孟尝君向出使楚国经薛地返回的淳于髡求助。淳于髡返回齐国后向齐王“汇报”工作,齐王问:“你在楚国看到了什么?”淳于髡答:“楚国强大而顽固,但小小的薛邑也自不量力。”齐王追问其意,淳于髡说:“薛邑不顾自身弱小,竟为齐国先王建立宗庙。楚国若攻下薛邑,宗庙必遭破坏。因此,楚国过于强势,薛邑不自量力。”齐王听后大惊:“啊!薛邑有先王的宗庙!”随即发兵救援,为孟尝君化解难题。淳于髡劝谏艺术令人叹服,他“陈其势,言其方”,使听者感同身受,这也成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运用外交智慧化解危机的典型案例。

茌平古八景中,“髡林夕照”名列其一,“髡林”即淳于髡墓林,在夕照中郁郁苍苍,其貌颇盛。淳于髡墓在茌平县城西面,是清代两任知县所修,并发现残碑,上刻“淳于先生之墓”。

茌平区乐平铺镇教场铺村有一座茌山,即孟尝君曾经居住的金牛山。相传公元前290年,孟尝君居住于此,并在山下演练兵马。茌山号称山,实际上是一个大沙丘,高6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5万平方米。整座沙丘东高西低,状如卧牛。明清时期,此山被称作牤牛山,据传,孟尝君曾在此招贤纳士,养士三千,他手下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容。门客提议将“草”和“仕”组字,取赤山之音,取地名为“茌平”。

关于孟尝君居住的金牛山,还有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从前,茌山西南的村子有一家财主喂养了九十九头牛。当他赶牛到山前喝水时,点数变成了一百头;回家后再查,就又变成了九十九头,大家都觉得奇怪。后来,一位南方来的术士从此处经过,说有一头金牛隐藏其中,卧居此山,每到夜深人静便出来吃草,白天则混在牛群里一起喝水。于是,当地人便把茌山叫作金牛山了。此外,茌平还有流传甚广的“菜瓜打金牛”传说,应是金牛山故事的衍生版本。孟尝君练兵和金牛的故事在附近村民中口口相传,妇孺皆知。


教场铺遗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金牛山下还真藏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也给古老的传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1973年,当地村民在金牛山取土建房时,意外发现一把青铜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闻讯前往金牛山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竟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体的遗址,定名为“教场铺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五千年文明探源地之一。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约4000—4500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对教场铺遗址先后进行4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陶、石、骨、蚌壳质地的文物,这些文物中,有精美的磨光蛋壳黑陶杯等陶质礼器,有带有明显符号痕迹的卜骨,有到目前为止龙山文化带出土的最大的甗。

这里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而成。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城址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短的圆形,城圈内东西长约230米、南北长约180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

考古人员还发现,在一二期城墙之间,存在筑城举行奠基仪式而遗留下的奠基坑、祭祀坑,墙外侧挖有护城壕,内侧有取土沟。他们发现5座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存,其中10号祭祀坑较为特殊,由大小两个内切圆构成,坑内不仅散布着成年男性的盆骨、下肢骨和儿童、女性的头骨,还出土了14件破碎陶器。城墙内存在祭祀坑现象,在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中比较少见。将大量的陶器(包括一些精美的薄胎磨光黑陶)和具有显著打击痕迹的人骨放在同一个灰坑内,并经过人工夯打,明显具有特殊的祭祀意义。挖掘区还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房址约20座、窑址7座等。

有关专家认为,龙山时期已经形成了“都、邑、聚”金字塔形三级社会结构。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的出现,是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志。教场铺遗址发现城墙、作坊、房址,以及出土的众多文物,表明它是一处等级较高的中心城市。

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的茌平,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教场铺遗址所处的鲁西北地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逐鹿中原时曾经在这一带活动。它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古茌平在四千至五千年前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融合发展的繁华之地、中心性城市。对于全面认识海岱龙山文化的地方类型、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乃至中华文明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望晋台

值得一提的是,茌平肖庄镇古时还有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望晋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辗转逃难至此,齐桓公慕其德才兼备、礼贤下士,予以厚待。重耳思乡心切,齐桓公在古博陵(肖庄镇境内博陵古城)建台瞭望家乡,以解其思乡之苦,并将齐国宗室之女齐姜许配给他。《博平县志》载:“博平古有晋台,在博平旧治城中。晋公子重耳自狄适齐,桓公妻以宗女,筑台博平,以望故国,以此博平又名晋台。”传说因感公子重耳西望故国之深情,晋台周围的草木皆向西,每当晴朗月夜,月移而树影不移,因此又称“晋台晚照”。有诗人留下“不堪公子登台后,树影千条尽向西”的诗句,再现了“晋台西望”的动人场景,重耳思晋矢志不渝的故事广为流传。此台早已渺无,“晋台晚照”为旧时“博平八景”之一。

历史的长河奔流而下,这是一场穿越四千年的文明之旅,漫步在教场铺遗址间,或寻觅晋台古风,金色的夕阳抚摸着这片承载着悠久记忆的土地,为古黄河岸边的遗迹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