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论语(14)

和C9名校的喜教授聊天,我向来十分谨慎,因为他动不动拽点你不懂的词儿,比如伧父。

幸亏有个新事物,叫DeepSeek。

不幸的是,他还是我亲同学,硬着头皮也得怼回去。

谁还没点知识盲区呢?比如喜教授知道那个什么父,我就不知道;比如喜教授知道贾宝玉不是长子长孙,陈丽君不知道。

在面对记者时,把贾宝玉说成了贾府长子长孙, 越剧演员陈丽君道歉了。这一道歉,反倒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我是不是也该给喜教授道个歉?


显然不会,因为每个经历过的知识盲点都意味着你更抗揍了。

历史上,或者文学上,这类盲点太多了。如果你不是特别专业,那唯一的做法,就是少说。严重的问题在于,书读得越多,越惶惑。

比如,《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权威的讲解,是“多次”,不特指三次。但如果你《论语》的注释类图书看多了,就会发现,即便理解为“三次”,似乎也不无道理。

还有一些盲区,即便《论语》专家,也经常犯错。

比较常见的是,把孔子说成是微子启的后人。微子,名启,商朝末代天子纣王同父同母的兄弟。

按道理,微子年长,属于“长子长孙”,是天子继位的第一人选。可他偏偏没当天子,弟弟成了天子。

这就很让人困惑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微子虽是嫡长子,但他出生的时候,老妈还没被立为后,只是个妾。换句话说,他生早了。


妾成了妻,做了正宫娘娘,给他生了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

历史就是这么多细节,麻烦得很。有点盲区,不正常吗?

等等,还没说完呢。

纣王残暴,微子劝谏不成,干脆跑了。周武王灭商之后,采取怀柔政策,给了微子启一块封地,就是宋国。

孔子孔老先生,正是宋国国君后人。严格来讲,孔子不姓孔,而是“子姓孔氏”,和商朝、宋国同一个姓——子姓。

因为微子启是宋国的第一任国君,无论讲《论语》还是讲孔子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孔子说成是微子启的后代。

一般我都不纠正(除非是正式发表的那种),虽然他们说错了。谁还没点知识盲区呢?

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没错,但不是微子启的后人。

微子启去世后,接任国君的不是儿子,而是弟弟。这是商朝的传统——兄终弟及,哥哥死了,弟弟继位。


当然商朝并不全是兄终弟及,因为容易带来政权纷争——大伯家的儿子争权,好比贾珍和贾宝玉内斗。商朝有不少帝王,也是父死子继。

宋国第一任国君维护了兄终弟及的传统,但因弊端太大,后来还是恢复了父死子继的制度。

所以孔子并不是微子启的后人,而是微子启弟弟的后人。

然而普通人乃至普通的专家,有必要了解这么细吗?有点盲区也没什么。

清华大学一知名教授,也是研究儒学的,有一次说齐桓公是齐宣王的祖先,结果被网友写文章嘲笑。

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知识盲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吕氏;齐宣王是战国时期,田氏。

齐国国君本来是姜姓吕氏,后来式微,被田氏夺权,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依然沿用齐国的封号。史称田氏代齐,是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迈进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人们为了区分,将前者称为姜齐,后者称为田齐。

知识盲区这不就来了吗?教授也不可能把一个地区的历史了解这么透彻吧?

所以——你以为这真的是教授的知识盲区?

历史就这么爱开玩笑——这名网友可能陷入了另一个盲区。

真相是,齐国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我们常说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另一个是田氏齐国的齐桓公。为加以区别,后者一般称为田齐桓公。

田齐桓公可就真真切切是齐宣王的祖上了。

历史上,这种容易让人犯困的细节,多了去了。

比如,你知道韩信,大将军,齐王,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可你知道,就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韩信吗?


大将韩信平民出身,曾受胯下之辱,小时候生活没着没落的。这个韩信,则是韩国贵族出身。

俩人生活同一时期,也曾 在《史记》中“同框”。司马迁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给后一个韩信改名,叫“韩王信”——您瞅清楚了,这是被封为韩王的韩信,不是受胯下之辱的韩信。

像司马迁这么严谨的,能有几人呢?这样的知识盲区出现了,很正常;如果是做研究,那必须严谨;如果别人不小心说错了,呵呵一下也就行了,跟网暴陈丽君的网友一样,逼人家道歉,就不地道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