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国之初,曾亲自率军去和匈奴打了一架。
结果刘邦差点就交代在了大草原之上,至此,刘邦算是看清了北方的敌人:实力不俗,机动性强,歼灭困难,对峙烧钱。
那么如何处理和匈奴的关系呢,刘邦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花钱买平安。
自从刘邦执行这个政策以后,大汉朝和匈奴基本上算是“和平共处”,但是也偶有不和谐的时候。
公元前158年,匈奴就因为一些原因,开始继续南侵,结果大汉的军队,面对匈奴铁骑,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被动挨打。
据史书记载,当时匈奴一路南下,烽火台的火光,在长安都能清楚的看到了。
眼看到了危机的时刻,大汉朝赶紧在三个关键要地布置了重兵防守,以防匈奴一口气杀到大汉的首都。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当年匈奴不过只派了六万人马,大汉朝廷就没了主动出击的勇气吗?
其实这里面有个问题,可能一般人可能容易忽略,那就是刘邦建立的大汉朝,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在汉文帝时,汉朝实行的,其实还是诸侯分封制,汉朝掌握实权的,还是诸侯背后的军功集团。
诸侯制和真正大一统朝代的郡县制,有个非常显著的区别,那就是第一种制度之下,诸侯拥有很强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包括且不限于经济和军事,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的税收都是问题,它又哪来的实力,去组织大型的军事行动。
所以当时的汉文帝即使有打的勇气,他也拿不出硬刚匈奴的实力,能找来人帮忙防御,已经算是他面子大了。
另外熟悉历史的人可能还知道,当年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顺便看看来帮忙的人靠不靠谱,汉文帝曾亲自去三个防守点劳军。
看完前两个点之后,汉文帝的心凉了一半,因为这两个点的表现非常差,不是能随意进出,就是主将自己都没上心,后来直到来到了周亚夫所镇守的细柳,汉文帝见识到了真正的军威。
先是自己被挡驾,然后又被要求遵守军营的纪律,最后连个周亚夫的全礼也没享受到。
如果这是在和平年代,汉文帝能被如此扫面子,那么周亚夫就要成第二个年羹尧了,但是此时的汉文帝,却对周亚夫的态度异常的好。
不过这里面的原因,却并非只因为当时正是用兵之际,而周亚夫的表现又非常好,汉文帝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周亚夫的身上。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当时大汉朝的体制问题。
汉文帝直辖的朝廷,无法从诸侯那里收上来税,又管不了诸侯手下的军队,所以他本人的底气其实严重不足,根本不具备个周亚夫撂脸的资格。
此外,诸侯的主要构成,是曾经帮助老刘家打天下的军功集团,当时军功集团不光控制着诸侯,还拿到了影响朝政的宰相等高级职位,而周亚夫是谁,他是周勃的儿子,周勃当年是军功集团的旗帜人物,汉文帝能当上皇帝,和周勃的关系是非常大的。
因此当时在细柳营对汉文帝不恭的周亚夫,可不是一个人在展示自己的实力,他的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军功集团,以及被军功集团控制住的诸侯们。
其实不光是在古代,在任何时候,领导只要对下属展示出春天般的温暖,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工作需要你,二是你的底气比领导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