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朝堂,潞州上党李氏是一个特殊存在。这个家族祖孙四代皆为朝廷栋梁,兼具外戚身份与军功将门的双重光环,凭借皇室联姻崛起——起家者李处耘之女贵为宋太宗皇后,李继隆兄弟更是驰骋沙场屡立战功。从开国功臣到外戚世家,他们既是帝王倚重的股肱,也是被时刻提防的对象。
在"以文制武"的背景下,从宋太宗到宋仁宗,帝王们不断施展恩威并施的手段,试图借外戚将门制衡文臣集团。知名宋史学者何冠环在《攀龙附凤》一书中,依据详实史料,以生动笔触叙述了李氏将门三代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与功业。通过考述这个家族百年兴衰史,该书深入考察了宋代君主笼络、利用外戚将门,并以此平衡文臣集团势力的政治策略。这不仅是人物传记、家族史,更是一部政治史。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高度认可何冠环此项研究的价值。他指出,外戚将门历史是宋代家族史研究中值得关注与开发的领域:一方面,相关史料并不匮乏;另一方面,研究外戚将门对探究宋代政治、军事乃至社会流动等问题极具参考价值,这一领域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等待发掘。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
作者:何冠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华章同人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本书名《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顾名思义,研究对象是北宋一家具有外戚身份的显赫将门。
历代王朝的肇建,除了所谓“天族”的皇族一姓一氏登上政治舞台及社会的顶峰外,凭着与皇族婚姻关系而获得显贵身份的外戚与功臣集团均成为新朝的新贵、新世家,取代前朝的没落王孙和沦为平民的前朝贵戚。
为了笼络功臣,许多王朝的统治者都以功臣子弟作为婚配对象,东汉、宋代的开国者,就明显地施展过这一笼络功臣的政策,是故两朝的后妃、主婿(俗称驸马)多出于功臣之家。而这些来自功臣之家的后妃、主婿之族人,即宋人称为外戚、国戚或“戚里”的世家,就是本书研究的对象。
宋代将门众多,能攀龙附凤成为国戚的却是少数,即使北宋最有名的将门杨家将也与国戚无缘。北宋成为国戚的将门者,起家多是五代之名藩,或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比起出于相臣家的外戚,宋代出于武将功臣家的外戚仍占多数,最为人熟知而在北宋中后期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最大的首推真定曹氏和亳州蒙城高氏,这两大外戚将家的研究目前尚方兴未艾,王善军撰于2003年的《宋代真定曹氏家族剖析》一文,是目前所见最全面翔实的单篇论文。
近数十年来,学者对于宋代家族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对士大夫家族的研究。本书所论述的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诚如王善军所论:“这一家族即使确出于陇西李氏高门,也已明显减少了门阀士族的特色,军功成为支撑家族势力的主要因素。”而李氏家族“入宋以后,李处耘、继隆、昭亮祖孙三代更是代代建立功业,仕至高位,处耘女又贵为宋太宗皇后,使这家族兴盛一时,成为北宋时期兼具军功和外戚特色的著名世家大族”。
李氏的起家者李处耘是宋太祖的从龙大功臣,助太祖黄袍加身,平定李筠及李重进之叛,又率军平定荆襄、湖南,官至枢密副使,可惜他为另一开国元勋宰相赵普所嫉忌,赵普借李处耘征荆襄湖南与主帅慕容延钊相争之事,对他打压排挤,李最后有功不赏,还被贬知淄州(今山东淄博市)。
李处耘咽不下这口气,不久在淄州郁郁而终。太祖顾念李处耘之大功,也歉疚当日委屈了他,就将李之次女(即太宗明德李皇后)许配予位同王储的皇弟太宗,并且大力提拔李处耘长子李继隆。
太宗继位后,李皇后正位中宫,李继隆一家即从功臣子弟、将家子而成为外戚。李继隆深得太宗宠信,被授以兵柄,执掌禁旅而且屡出守西北重镇。
整个太宗朝,从征服北汉、两度伐辽,以至讨伐西夏李继捧、李继迁兄弟,李继隆无役不预,他既有覆师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市北君子馆)之污点,也有在满城(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唐河(亦名滱河,源出今河北保定市唐县北,南流经唐县城东,至今河北保定市定州市北)、徐河战胜辽军,夏州擒获李继捧之战功。宋人即以他比为西汉外戚名将卫青及霍去病。他是北宋外戚统军最成功的例子。
因李皇后在太宗死后谋废真宗,到真宗继位后,李继隆受到牵连,被真宗解除兵权,投闲置散于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六年。直到景德元年(1004)李太后病逝,真宗心结解除,而辽军南侵在即,在李继隆苦苦恳求下,真宗乃重新起用李继隆,担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市)驾前宋军主帅。李继隆也不负真宗所望,在澶州之役建立最后的战功,而得以功名令终,后来更在仁宗朝被选配享真宗庙庭。他是上党李氏外戚将门最重要的人物。
李继隆在真宗初年罢废时,他的幼弟李继和开始得到重用。李继和因建立西边重镇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而成为著名边将。他在西北联络蕃部以抗御西夏,其中他力主利用六谷部潘罗支以对付李继迁,后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景德元年,李继迁便死在潘之手上,而解除了宋廷西边的大患,宋廷不用在应付辽师举国南侵时有后顾之忧。他的御边谋议,许多都为仁宗朝的边臣所承袭。李继隆死后,他成为李氏将门的领军人物,并入朝统率禁军。只可惜得年不永。
李继隆之子李昭亮,以李皇后之亲侄而为宋室的近支外戚,《宋史》编者即将他列入《外戚传》。作为李氏外戚将门第三代最重要的人物,他一方面秉承将门家风,出外担任边将,在内执掌禁军;另一方面又以外戚的身份,在朝中交结士大夫,迎合仁宗及刘太后,左右逢源。
他不像父叔有显赫的战功或事功,却有在朝为近臣的巧思。他亦有不错的运气,没有成为仁宗朝三度覆师于西边的败将。尽管受到不少文臣的批评,他却是无灾无难到公卿,以七十之高寿,位居使相而像父亲一样功名令终。他在仁宗一朝的经历,也使人看到从章献刘太后到仁宗如何使用他们所亲信的外戚平衡文臣集团的力量。李昭亮就是深得刘太后及仁宗宠信的外戚之一。
李昭亮诸子的事功有限,从他的长子李惟贤到其他子侄的第四代以下人物,再没有出现出类拔萃、中兴李氏将门的人物。李氏虽然仍是宗室名卿的联姻对象,但已离将门之名望越来越远。古人说富不过三代,贵似乎也过不了三代。李氏将门在第四代以后之衰落,似乎又证明了这番话。
本文摘自《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绪言,内容略有删减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