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李大爷蹲在门槛上叹气,手里的旱烟吧嗒吧嗒冒火星子。“今儿立夏后头一天,咱庄稼人的心肝肺都揪着嘞。”他这话像块石头砸在人心里。



老辈人传下的“最怕立夏后一天”,到底藏着多少庄稼人的愁与盼?立夏是暑气登场的信号,可头一天的天儿比秤砣还重。老黄历说“一候蝼蝈鸣”,地里的活计正追着节气跑,小麦灌浆等着好日头,水稻分蘖盼着水润根。

偏偏这一天成了老天抛的骰子,好天气是宝,坏天气是刀,刀刀割在收成上。最怕的头一桩,是雨点子噼里啪啦砸下来。农谚“立夏后一雨,遍地生虫蚁”像根刺,扎得人心里慌。



潮湿天里,蚜虫、红蜘蛛准生得欢,刚灌浆的麦穗遭了殃,瘪壳子多了,磨出的面粉都少两斤。可要是日头毒得能烤焦地皮,庄稼汉同样皱眉头。“立夏后一天火烧云,三伏热死老黄牛”不是吓唬人,去年三伏天,邻村王大哥家的玉米叶子卷成了烟卷,收成减了三成。

高温天里,庄稼耷拉着脑袋,灌浆期短了,粒儿不饱满,囤里的粮食就得打折扣。南风一起,老汉们的旱烟袋敲得门槛当当响。



“立夏后一南风起,三伏旱到地生烟”,这话在西北地头应验过多少回?

前年夏天就是南风劲,河渠见底,棉花苗子蔫巴巴的,抗旱浇水累坏了人,还是没保住产量。有人说现在有天气预报,老讲究过时了,可地里的活计骗不了人。



手机里的气象预警是准,可老辈人看云识天的本事,是刻在骨子里的经验。就像李大爷说的:“科技是翅膀,老理儿是根,翅膀再快,离了根咋飞?

”争议总在新旧之间打转,可庄稼人的盼头没变过。怕下雨怕高温怕刮风,说到底怕的是老天爷不遂人愿,怕的是一年汗水白流。你说说,这老天脸色咋就这么难琢磨?



看看周边村子,去年立夏后首日下雨的,秋粮病虫害多了两成;赶上高温天的,玉米亩产少了百八十斤;刮南风的地块,抗旱支出多了不少。这些实打实的例子,让老农谚的分量更重了几分。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智慧像面镜子,照着天时也照着人心。

如今水利设施好了,农药肥料足了,可天气这关,依旧是庄稼人的“生死劫”。科技能帮咱抗灾,却抗不了老天爷的脾气,这份敬畏心,啥时候都不能丢。



“立夏后一天不露脐”的讲究,藏着老辈人的精细;“不坐门槛怕招霉”的说法,透着对农忙的警醒,这些细碎的叮嘱,都是过日子的学问。现在年轻人嫌老套,可真到了地头,才知道这些老话里的门道。

末了再想想,农谚是经验也是牵挂,牵挂着每季收成,牵挂着土地上的日子。

咱不怕琢磨天气,就怕丢了和土地打交道的心思,丢了老辈人传下的那份心眼。

今年立夏后首日的天,到底是顺了人意还是逆了人心?

咱且看地里的庄稼怎么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