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皖北大地迎来交通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由安徽交控集团投资建设的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合周高速颍临段、亳蒙高速涡蒙段三条高速公路进入通车倒计时。

  作为安徽省“五纵十横”高速路网的关键拼图,这三条高速不仅将重塑区域交通格局,更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为皖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企业物流降本增效到新质生产力实践,这三条高速背后,正是皖北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曾经,因交通滞后,皖北被视为经济“边缘地带”,而三条高速的贯通,正推动这一区域向“枢纽”华丽跃迁,加速资源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为企业物流运输降本增效。

  今年九月底,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将在阜南县新增一个高速口,对于阜南县远大物流有限公司经理金全桥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运送砂石料的货车不再绕行国省道,十分钟即可上高速,运输成本直线下降。

  “我们之前一直从国省道绕行上高速,还是隔壁颍州区的高速口,需要四十多分钟。”金全桥说,国省道岔路口多,电瓶车多,高速开通后,安全隐患会减少,事故率也大大降低。

  合周高速颍临段连接合肥与河南周口,直接缩短合肥都市圈与中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安徽交控集团颍临项目办总工程师朱瑞允介绍:“项目通车后,颍上至临泉的通行时间将压缩很多,临泉县城将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阜阳至合肥新增一条快速通道。”目前,项目除断点外的路基土方和桥梁基本完成;路面水稳完成95%,面层完成65%;房建工程完成88%,机电完成68%,交安完成65%,绿化完成75%。

  亳蒙高速涡蒙段作为亳州机场的快速集散通道,首次实现空陆联运无缝对接。项目办副主任吴红波提到:“蒙城的小麦、涡阳的矿产能通过高速直达机场,再转运至长三角,物流周期缩短近半。”

  三条高速的贯通,不仅改变了皖北的交通格局,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作为粮食主产区,高速通车将提升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合周高速颍临段为例,该路段串联起阜阳、周口两大农业主产区,形成“皖豫粮仓走廊”。颍上的大米、临泉的牛羊制品可通过高速网络直通中部地区市场,带动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延伸。

  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则激活了皖北矿区经济。项目创新利用煤矸石填筑路基,既破解了土源难题,又为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范例。亳州段通车后,沿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也将实现同步提速。

  亳蒙高速涡蒙段的“工业化建造”模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催化剂。项目采用145道装配式涵洞,工期缩短并带动当地建材产业升级。蒙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与合肥江淮、奇瑞等车企达成合作,借助高速路网打造“2小时配套圈”。

  省交控集团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三条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皖北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打通内外通道,皖北将加快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产业集聚区转型,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三条高速的建设过程中,“技术革新”贯穿始终,绿色建造成为共性标签。从施工工艺到管理手段,处处彰显新质生产力的突破。


  5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徐淮阜高速亳州段的施工现场看到,一台台无人摊铺机与压路机列队成阵,宛如一支训练有素的“钢铁军团”。后台操控室内,两名技术员紧盯操作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温度、厚度、平整度等数据与施工现场实现精准同步。

  徐淮阜高速亳州段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网中S25徐州—阜阳高速公路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五纵十横”联络线之一。按照施工计划,5月份全面启动沥青面层施工,10月底完成路面工程,11月份完成交工验收,具备通车条件。

  智能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亳蒙高速涡蒙段的建造效率、工程质量得以提升:桩板式桥梁的运用,减少了30%土方用量;装配式构件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使涵洞施工周期缩短50%;全线推广运用“3D智能摊铺技术”,确保路面一次性快速成型,进一步提升施工精度。

  在合周高速颍临段谷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这里已完成桥面的中面层施工,即将进入上面层施工,记者了解到,合周高速颍临段通过“五级沉淀池+污水处理器”,实现施工废水零排放;采用红外光谱检测仪,大幅提升沥青初检效率精度,水泥、沥青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积极推广创新设备,采用大型扫吸一体机后,路面清扫效率提升20倍以上。

  当三条高速建成通车,川流不息的车流将载着皖北驶向新的发展阶段。曾经地图上的“过渡地带”,正华丽转身为串联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的“黄金节点”,书写属于皖北的崭新篇章。(记者 史睿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