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5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启动“交大2030”计划,推动科研工作者聚焦聚力“无人区”、坐住坐稳“冷板凳”,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今天,上海交大集中向公众汇报了“2030计划”推出以来的成果。

目前,该计划已涌现出多项标志性成果,支撑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突破了若干关键“卡脖子”技术。例如,钱小石团队攻克电卡制冷材料核心技术,循环寿命提升超五个数量级;李听昕团队实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首次观测;毛亚飞突破非人灵长类基因组T2T完整组装技术;冯发波团队负责的天语计划将在国内首次实现亚秒级超快超大视场高精度测光巡天。

据悉,“2030计划”通过建立中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重点培育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颠覆性的科研项目,截至当前已累计资助73人次,投入专项经费逾1.3亿元。

该计划呈现出3大主要特征。一是深耕战略领域,聚焦医学、生命、化学、数理、材料、能源、信息、综合等8个领域,鼓励跨学科联合申报,重点聚焦“0到1”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专设“非共识”种子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勇啃“硬骨头”;二是分类梯次支持。该计划设立A类(战略科学家引领的重大平台)、B类(重大基础与"卡脖子"技术攻关)、C类(青年学者颠覆性探索)三级项目,B类、C类支持经费分别为300万元至500万元每项、50万元每项,A类项目经费“一事一议”。三是优化项目管理。2030计划项目简化申报材料,严格控制申报书字数,申报书重点阐述原创性和独特性。改革传统项目的评审方式,以交流展示会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交流,重在选“人”。尊重项目的研究的科学规律,优化经费支持体系,充分赋权项目承担人。倡导长期稳定支持,根据项目需要,可以给予滚动或提级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