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长津湖战役,“北极熊团”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关键存在。只是在相关影视作品里,这一重要交战情节的呈现,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镜头里多是风雪呼啸中的混战画面。经过艺术加工,那些凝固在极寒战场的真实细节,亟待我们重新审视:全歼一支成建制的现代化军团,得需要多么顽强的钢铁意志?“北极熊团”的覆灭过程,或许能给这个问题一个震撼的答案。

“北极熊团” 的历史背景那可是相当显赫。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美国派兵介入西伯利亚战场,这支部队在极寒地带屡立战功。回国后,威尔逊总统授予其“北极熊团”称号,还颁发了绣着北极熊图案的团旗,这在美军历史上可是独一无二的极地作战荣誉。作为美军第31加强步兵团(含第 70 步兵团部分兵力),编制规模达3288人,配备当时最先进的M4谢尔曼坦克、105毫米榴弹炮等重装备,妥妥的“陆军之花”。当这支行事张狂,号称“能在北极圈生存”的王牌部队踏入朝鲜半岛时,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这片连成吉思汗铁骑都要忌惮三分的苦寒之地,会成为他们军事神话的终点。



1950年11月27日深夜,志愿军第27军4个步兵团共1.2万余人,在零下30℃的极寒中悄悄潜伏进新兴里地区。此时,美军上校团长麦克莱恩正带着部队向长津湖方向冒进,这支有37辆坦克、14门防空炮以及完整后勤体系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没察觉到自己已经钻进了“口袋阵”。麦克莱恩这人傲慢得很,他的部队自组建后就没吃过败仗,甚至行军途中还保持着“每天洗热水澡”的奢侈习惯。这份轻敌,注定要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

电影里对美军溃逃的刻画,多少有点艺术夸张,真实战场可比镜头残酷多了。志愿军发起突袭,麦克莱恩当场被击毙,但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并没有马上溃散。继任指挥官费斯中校迅速建立环形防御体系,用M1917重机枪搭配M30弹药车组成交叉火网,甚至把M15A1防空半履带车的40毫米机关炮改成平射,在阵地外围筑起一道钢铁火墙。双方在零下35℃的冰原上展开激烈拉锯战,美军凭借每分钟500发的弹幕密度,让志愿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



11月30日凌晨,战斗迎来最惨烈的突破时刻。志愿军想用92式步兵炮轰击敌阵,却发现冻土根本固定不了炮架。20名班长组成“人肉炮架队”,用身体顶住炮身承受后坐力。每发射一枚炮弹,炮手都会被冲击力掀飞好几米,冻土上瞬间绽放出一朵朵血花。就是靠着这种近乎自杀的战术,志愿军撕开了宽约20米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担任突击任务的3连官兵,在没有棉衣、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用集束手榴弹和爆破筒对抗美军坦克,全连战后仅7人存活。



面对志愿军的决死冲锋,美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他们甚至把志愿军冻僵的遗体垒成掩体,在尸体后方架设M1919机枪。就像美陆战1师士兵蒙特罗斯在回忆录里写的那样:“曳光弹把雪地染成了血色,中国人踩着战友的遗体冲锋,他们的手榴弹常常在距离我们5英尺内爆炸 —— 那不是简单的攻击,而是用生命做赌注的同归于尽。”到12月1日凌晨,志愿军参战部队出现了70%的非战斗减员,好多连队只剩下十多个人,但包围圈却越缩越小。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北极熊团”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残部想穿越结冰的长津湖逃亡,结果冰面碎裂,他们集体沉入零下40℃的湖水中。困守新兴里的最后400多名美军,看到指挥官费斯被手榴弹炸得粉碎,最终被242团全部歼灭。这场持续5昼夜的战斗,以志愿军缴获 “北极熊团” 团旗(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告终。这可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成建制团级部队被歼灭,考虑到双方装备火力对比(美军火力强度是志愿军8倍)和战场环境,这场胜利绝对是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静静陈列在军博的那面北极熊团旗,旗杆上的弹孔依旧清晰醒目。它虽默默无言,却诉说着一段震撼人心的过往:在长津湖那片冰原上,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终究在钢铁般的意志面前折戟沉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