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已至,微风带起层层热浪。5月19日,在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阳光穿透大棚,在绿色藤蔓衬托下,一颗颗黄红相间的水果番茄晶莹透亮。两三名工人提篮而入,今天有2个大棚的西红柿正等待采摘。

“因为是蔬菜大棚,温度湿度可控,蔬菜抢鲜上市经济收益会更高。”四川宏远达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代述彬介绍。自2024年7月,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以来,代述彬已累计种植了10余种蔬菜作物。“土壤条件、湿度要求、种植间距……每种作物都要细打磨深研究。”因不同蔬菜作物生长周期、种植习性不同,这也一度成为困扰代述彬的问题。


真南村蔬菜示范基地鸟瞰图。易奎西摄

一次偶然的机会,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学者前来安岳考察调研。经双方商洽,四川宏远达农业有限公司将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作为四川省农科院蔬菜新品种试验基地。此举既满足了农科院科研需求,也为企业解决了蔬菜种植技术难题。如今,基地共有101个蔬菜大棚,其中1个为育苗棚、96个为蔬菜大棚,剩下的4个便是与农科院合作的新品种蔬菜试验棚。

“实验成果我也可以优先种植,这类蔬果的附加值可比普通品种更高。”手指着试验棚的方向,代述彬露出笑容。

据代述彬介绍,目前基地内240亩蔬菜大棚总计能产出蔬菜约150万斤,预估产值达380万元。他也采购了育苗机、播种机、旋耕机等现代化农业设备,对下一季的蔬菜种植、采收充满了期待。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设施农业大棚作为高效农业的典型代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新路径。

在安岳县乾龙镇真南村,一片占地面积367亩的蔬菜示范种植基地绿意盎然。“基地内有露地蔬菜种植区160亩、塑料连栋大棚140亩、阳光温室大棚20亩。”基地负责人蒙雪梅介绍。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南瓜、黄瓜等蔬菜正在被农场的大爷大妈们一筐筐地装上车,这些蔬菜将通过固定渠道发往资阳市各区(县)。

但是,丰收的背后,农业种植也并非一帆风顺。


工人在大棚内采摘蔬菜。张英摄

“系统预警显示阳光温室大棚湿度不足,需要处理一下。”在基地办公室,蒙雪梅拿出手机轻轻一触,不远处的大棚内的喷淋设备便悄然启动,不多时,水雾弥漫。“我们基地的大棚都接入了物联网系统,实现了作物生长全程可视化。”据蒙雪梅介绍,现代化农业物联网系统主要由智能云平台、远程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智能联动系统4个部分构成,能实现农业种植数据自动分析、手机远程操控、土壤光照空气实时监控、灌溉补光温控等环节智能联动,为基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而在真南村蔬菜种植基地,现代化农业技术不仅仅只有物联网系统。跟随蒙雪梅的脚步,随着电闸拨开,农机设备中心内旋耕机、除草机、覆膜机等数十种现代化农业机具整齐摆放在地面。“我们基地内几乎所有作物都是机械化种植、养护。”从旋耕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种植带来的高效、快捷、便利让蒙雪梅看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再生力量。

据悉,安岳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内还建有机井、水肥一体化设备及农机展示中心、初加工中心、农资仓库、停车场、配套用房等基础设施。如今,基地农作物综合年产值已逾600万元,已累计用工超5000人(次)。

今天,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安岳县正以科技为犁铧深耕现代农业。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拓展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完善机械化种植体系,这座川中农业大县在设施农业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安岳不仅实现了大棚蔬菜的周年化生产,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智慧农业的耀眼光芒,在巴蜀大地上谱写出新时代的“丰收序词”。(易奎西、张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