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脆响,村民王婶利落地摘下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在围裙上擦了擦就塞进嘴里:“甜!比市场上卖的好吃多了!”五月的晨露还挂在叶尖,但店镇黄坳村的蔬菜大棚里已经热闹起来,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今春的第一批“金疙瘩”。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个村账上不足5万元的穷村子?如今,56个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60亩药材基地生机勃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这个五月,让我们揭开黄坳村的致富密码——
能人回乡:13个“诸葛亮”的致富锦囊
“张教授,您看这黄瓜叶子怎么有点发黄?”一大早,村支书陈国兵就开着视频通话请教专家。村里建立的“能人库”登记着13位乡贤,个个都是“智囊团”。去年端午,武汉农科院的张教授带回无土栽培技术,让大棚产量直接飙升30%!
土地生金:从“鸡肋地”到“聚宝盆”
“这块地以前租给养鸡场,一年才800块!”会计老王激动地指着眼前的射干田。通过清理“糊涂合同”,整合零散土地,现在光是租金就翻了十倍。更妙的是,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当“产业工人”,一天稳赚百来块。
科技赋能:手机种出"金疙瘩"
“湿度68%,温度25℃,完美!”技术员小周盯着手机APP,轻轻一点就完成大棚调控。智能温控、自动滴灌、物联网监测……这些“黑科技”让种菜变得像玩游戏一样简单。村民老黄乐呵呵地说:“三个大棚一年净赚6万,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五月展望:从地头直达餐桌
夕阳下,村委会门口的LED屏正在直播带货培训。“我们要让城里人吃上最新鲜的!”村支书兴奋地规划着“云端菜园”项目。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忙着给刚摘的蔬菜打包,准备发往城里的超市。
【采访手记】这个五月,黄坳村的田间地头写满了希望。从“空壳村”到“富裕村”,他们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党建引领把方向,能人回乡献智慧,科技赋能提效益,土地流转活资源——这套“组合拳”,正在创造更多“黄坳奇迹”。
原创投稿邮箱:2572671722@qq.com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团风宣传 (tuanfengxuanchuan)
转载请注明来源
通讯员:陈绪乐
编辑:何顺
审核:宋淇
监制: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