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字墨媛)的《徽乡圣山》以极简的色彩语言与饱满的构成张力,完成了一场传统徽州文脉的现代视觉转译。作品通过红色山体、黑白屋舍与留白背景的三重交响,既延续了中国山水画的哲学内核,又彰显出当代艺术的形式探索精神。
画家大胆突破青绿山水的传统范式,以浓烈的朱红色块重构山体,既暗合徽州丹霞地貌的天然肌理,又赋予画面宗教壁画般的崇高感。这种红色既是对"圣山"意象的视觉隐喻——如火焰般升腾的精神图腾,亦是对传统水墨"墨分五色"的解构性创新。黑白民居以几何切割的现代构成手法嵌入山体,白墙如经卷铺展,黑瓦似墨点顿挫,在色相对冲中凝固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王华墨媛中国画《徽乡圣山》
画面采用"山骨民居"的嵌套结构,山峦以书法性笔触纵向推高,形成可歌可赞的崇高感;横向延展的屋舍群落则如山水长卷徐徐展开,暗含"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古典山水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居的分布节奏:近景建筑肌理清晰,中景渐隐于山纹,远景仅余轮廓符号,这种虚实渐变既构建了空间纵深感,更暗示着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共生关系——人类聚落既依附于山,又终将归于山。
山体皴法可见北派山水的雄浑基因,但通过色块平涂与肌理叠加的现代处理,传统斧劈皴转化为具有材料质感的当代表达。画家巧妙利用生宣的晕染特性,使红色山体在边缘处自然渗化,与背景的浅灰形成气韵流动的呼吸感。民居的硬边处理则借鉴版画语言,黑白色块如金石篆刻般嵌入画面,在传统水墨的"柔"与现代构成的"刚"之间构建张力平衡。
作为黄山本土艺术家,王华对徽州意象的诠释超越了地域风景的简单再现。画面中红色圣山可视为文化基因的显影——既是地理学意义上的黄山,更是承载着程朱理学、徽商精神与新安画派的文化圣殿。那些错落其间的黑白建筑,既是现实中的马头墙,也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坐标,在抽象化的形式处理中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
艺术家王华(墨媛)中国画《徽乡圣山》
此作的成功在于将东方美学的写意精神与当代视觉经验达成微妙平衡。画家以现代艺术语言激活传统基因,使观者既能感受"墨分五彩"的古典韵味,又可见蒙德里安式的构成智慧。这种文化自觉的创作实践,正是中国当代水墨突围的重要路径。作为兼具学者型思维与艺术家敏感度的创作者,王华通过《徽乡圣山》完成了一次立足本土、对话全球的艺术宣言。
画家简介:王华,字墨媛,原名汪云华,1968年8月生于芜湖市,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北方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黄山市屯溪美协副主席。喜欢文学,爱好作诗词,署名王华(墨媛)发表多篇美术论文,其中《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创新的时代诉求》被多家网站收入文库。2008年7月中国文艺出版社《美术时空 王华国画作品特刊》发行、2014年1月《中国品牌》杂志总第79期中国艺术家栏目第126-127页刊登人物简介及国画作品。(文/青山)
王华(墨媛)中国画《徽乡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