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兴岛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能看到一个脚步匆匆的身影。他背着出诊包穿梭于21个村之间,敲开1232户居民的家门,用听诊器丈量着海岛居民的健康刻度。他是长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长张青龙,一位扎根海岛14年、以仁心仁术守护2746名居民健康的“海岛健康卫士”,今年他被评选为“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今天(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让我们一起向张青龙医生致敬!
一、
走街串巷织密健康防护网
2010年,刚到长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青龙就被委以重任——组建家庭医生团队。面对海岛居民健康意识薄弱、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张青龙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挨家挨户登记1232户家庭信息,手绘长兴镇21个村的居民分布地图,用3个月时间建立起2746人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每一户的门朝哪开,每一位老人的用药习惯,都得烂熟于心。”张青龙常对团队成员说。截至2024年,张青龙的家庭医生团队已实现2004人签约,覆盖率达73%,其中65岁以上老人834人。在慢性病管理战场上,他带领团队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为170名重点居民进行颈动脉斑块筛查,对20名高危者实施饮食运动干预;推动400例大肠癌筛查,阳性检出率12%;完成847例胃癌B超筛查,45人获胃镜精查机会。在张青龙的台账里,470名高血压患者、198名糖尿病患者、188名“糖高压”共病患者都有专属管理方案,每月两次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场场爆满。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张特殊的“家庭病床”。78岁的陈老伯股骨颈骨折卧床一周后出现感染,张青龙上门时发现其足跟部已发黑坏死,连续38天,他每天清晨背着清创包穿过3条街巷,跪在床边为老人清理腐肉、更换导尿管,指导家属做康复训练。
二
全科尖兵筑牢急救生命线
2023年夏夜的急诊电话划破寂静,一位农药中毒患者瞳孔已开始散大,张青龙边跑边穿戴防护装备,10分钟内完成洗胃、阿托品注射、血液灌流导管置入。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持续了48小时,当患者终于苏醒时,张青龙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长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诊室内,这样的生死时速每周都会上演。急性心梗患者从出现症状到转院溶栓仅用58分钟、气管异物患儿在黄金4分钟内完成海姆立克急救、过敏性休克患者在注射肾上腺素后15秒恢复脉搏......这些数字背后,是张青龙无数个夜晚在办公室钻研《社区急诊手册》的身影,是每月组织团队进行心肺复苏演练的坚持。
2024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尤为惊心动魄。值班中的张青龙遇到面色灰白的王大叔,心电图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就在准备转运时,患者突然心跳骤停。张青龙跪在地上持续按压30分钟,三次电除颤后终于恢复窦性心律。当他浑身湿透地陪着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天都亮了。“长兴岛离市区医院太远,我们就是居民的第一道防线。”张青龙揉着酸痛的肩膀说。
三
医者仁心温暖海岛千万家
在社区门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82岁的李阿婆颤巍巍地递上药方,张青龙接过时总会先焐热听诊器;听力下降的王大爷凑近问用药剂量,张青龙就写在便签纸上塞进老人手心;偶尔遇到没带钱的老人,张青龙总是笑着摆摆手,“先拿药,下次再说。”自己默默地垫付了药费,却连一张借条都没留。
病房里,张青龙是肿瘤患者的“心灵导师”。65岁的肝癌患者陈大姐一度拒绝治疗,他每天查房时都会多留20分钟,从讲述抗癌成功案例到帮忙联系心理咨询师,从指导家属做营养餐到陪着患者唠唠家常。如今在长兴岛,流传着“有健康问题找张医生”的口头禅。张青龙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600多位居民的号码,凌晨接到咨询电话已是常态。有人劝他调去市区医院,他总是摇头,“这里的老人记不住复杂的诊疗流程,这里的孩子需要能叫出名字的家庭医生,这里就是我的家。”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张青龙把人生最宝贵的14年献给了长兴岛。他用脚步丈量出医患之间的信任距离,用妙手仁心构筑起基层医疗的坚固堡垒。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过长兴岛,张青龙又背上出诊包出发了——那抹白大褂的身影,是长兴岛居民眼中最温暖的风景。
今天正值世界家庭医生日,
祝所有家庭医生们节日快乐,
感谢你们用专业与耐心,
守护着居民的健康!
资料:区卫生健康委
编辑:顾佳丽
责编:李琳、顾佳丽
给我点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