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说第1091篇现场报道,发自安徽淮北

一座古城,千年酒史。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一场聚焦中国酒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盛会在安徽淮北启幕。由口子酒业主办的“千年酒韵·大国兼香——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暨酒文化交流研讨会”吸引了业界关注的目光。这场融合考古实证、文化研讨与产业展望的活动,不仅揭开了中国白酒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更以历史遗产为支点,升华了酒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


1

1

遗址:规模宏大,见证千年酒脉传承

在开馆仪式上,文化部原副部长潘震宙、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等嘉宾共同见证了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启幕。

这座创新性采用“三维叙事”的场馆——地下遗址层保留考古现场原貌,地表历史层通过场景复原再现明清酒坊运作,空中体验层以数字技术模拟酿酒微生态——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空间。


正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所言,展示馆通过“文化遗产活化机制”,将深埋地下的历史遗存转化为“中国酒文化叙事的空间载体”,为行业提供了“以考古赋能产业”的实践模型。

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位于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濉溪县,是濉溪深厚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据文献记载,濉溪古城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久远年代,在明清时期迎来迅猛发展,清晚期至民国时期,酒坊数量多达72家,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濉溪酿酒工业的发达。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清理面积达3600余平方米,发掘区域主要集中在龙脊山路与武家巷之间。在此范围内,共发现四个酿酒糟坊,自西向东依次为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诸多重要遗迹和遗物重见天日,共发现锅灶5个、水井5口、晾堂3处、发酵池50余处、房址20余处,以及制曲房、曲池、店铺等若干。出土遗物约700余件,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酒坛、酒杯、酒瓶、酒盏等与酒相关的器具,还有建筑构件和石碑等。此外,还发掘出百余斤碳化小麦、大麦、高粱等酿酒原料,为研究古代酿酒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1年8月,该遗址荣获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2022年,遗址保护利用方案入选安徽省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双十佳谋划项目”储备项目;2024年,成功晋升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建成开馆,鲜活再现了黄淮流域白酒生产场所,有力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存的空白。淮北市委书记汪华东出席开馆仪式并致辞,他表示,“我们将坚持以酒为媒、文旅融合,全方位抓好出土遗址和文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努力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开口说话,讲好动人故事;让每一滴美酒都能回味无穷,沉淀岁月悠长,为我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历史使命、赋予文化内涵,推动百年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再创新辉煌”。

1

2

展馆:巨资打造,沉浸式酒文化体验圣地


“让遗址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口子酒业董事长、总经理徐进现场致辞,要以“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的姿态,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匠心工艺,做好酒旅融合,更好赋能地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开始,口子酒业全力筹建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该展示馆占地13492.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总投资额约1亿元。展馆主要包含遗址展示体验区、多功能展览区和考古基地研学区三大区域。


场馆以濉溪酿酒作坊群考古发掘成果和遗址展示为核心,围绕“明清七十二坊”这一主题,生动讲述了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开通、津浦铁路通车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濉溪酿酒业从兴起、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

在历史遗产转化方面,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创新性采用“三维叙事”——地下遗址层、地表历史层、空中体验层,将考古现场转化为沉浸式酒文化体验圣地。

在历史技艺进化方面:口子窖“非遗工法+微生态研究”的双轨模式,用现代科技解析老窖池中1600余种微生物的共生机制,实现传统工艺的精准调控。

在产业焕新方面:通过“酒旅融合”生动展现历史场景,将七十二坊传说转化为可品鉴、可体验的文旅IP,推动区域经济价值提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在现场发言中指出,这种“考古实证-技艺传承-创新表达”的三位一体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精准范本。

“当老街的石板路与智能化酿酒车间共处同一时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瓶美酒的诞生,更是一个文明体系在坚守本真中的创造性演进”,马勇这样说。

濉溪酿酒遗址的开馆,不是对历史的封存,而是对未来的启幕。当明清老窖池的微生物群落与现代智能生产线相遇,当“前店后坊”的市井烟火与沉浸式文旅体验交融,中国酒业正在完成一场“从文物到文化,从遗产到产业”的华丽转身。

正如马勇所言,濉溪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需以考古实证为“骨”,以技艺创新为“血”,以体验场景为“肉”,最终构建起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生命体。对于正处于“文化觉醒”阶段的中国酒业而言,这既是一次对文明本源的回望,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出征——唯有让历史遗产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中国白酒的香韵,在世界舞台上流淌千年。

1

3

价值:国内罕见,实现从技艺到文明的升维

多位专家在发言中强调,濉溪酿酒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国内酿酒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规模上看,它是迄今发现全国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作坊群遗址,比已发掘的十余处酿酒遗址面积总和还要大。

同时,它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施的酿酒作坊遗址,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工艺。该遗址时代传承有序、从未出现断层,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其中发现的并排双蒸馏灶酿酒布局在全国也属罕见。


遗址的布局和功能分区十分清晰,坊与坊之间界限分明,涵盖制曲、发酵、蒸馏、摊晾、储存、店铺等多个区域,是明清时期北方保存较为完好的酿酒手工业遗存。其“前店后坊”的酿酒格局在北方酿酒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濉溪酿酒遗址的价值,在于它将中国蒸馏酒的历史叙事从“技艺层面”提升到了“文明层面”。遗址中连续500年的生产痕迹,证明了中国蒸馏酒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为构建中国酒文化的自主话语体系提供了关键物证。


“一部中国历史,洋溢着扑鼻的酒香”,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指出中国酒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生态酿酒高度契合。口子窖对1600余种窖池微生物的研究,正是将古代“道法自然”的智慧转化为现代品质控制体系的典型案例。这种“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为行业破解“老工艺与新消费”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濉溪酿酒遗址无论发掘面积,还是工艺流程的完备,都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独特,人独特我唯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表达了充分肯定。


对于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未来打造,胡阿祥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要让好喝酒、喝好酒的人来参观的时候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二是发挥联动效应,比如淮北市博物馆、柳孜运河遗址、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口子窖的新老酒厂四处联动,美美与共,它们分别代表了濉溪的古代、近代和当代;三是开放“美酒是怎么酿成的”旅游项目。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口子窖的兼香就是文化、生活、旅游的兼香,也是可看、可说、可想的兼香”,胡阿祥这样说。

在圆桌对话环节,山西大学考古学院院长高大伦、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孙智彬等专家,围绕“遗址保护与产业创新”展开热议。


“这是口子窖的根,这是大国兼香的魂”,党委书记徐钦祥在对话中这样讲,“过去我们讲白酒是技艺传承,现在濉溪酿酒遗址证明,这是一种有完整工业链条、清晰发展脉络的文明形态”。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也肯定其学术价值:濉溪酿酒遗址以“连续、完整、全流程”特征,成为研究中国白酒酿造史的“标准器”,为行业申遗提供重要支撑。

这个曾经深埋地下的酿酒文明基因库,如今正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白酒的文明厚度与产业活力。

这是中国白酒从“工艺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关键一步。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让千年文明基因在当代产业变革中持续生长。当我们在展厅里凝视那块历经百年的酒坛碎片时,看到的不仅是祖先的智慧,更是中国酒业走向世界的底气——因为唯有扎根文明深处的产业,才能在时光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监制:冯亚伟 美编:吴宁

声明:

①酒说始终践行客观呈现、真实表达的新闻立场;

②酒说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及公众平台转载、分享,但务必在显著位置标明文章来源酒说!否则,酒说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