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惊愕从天降,“王茅”传人王宗德于2025年5月9日(农历乙巳年四月十二日)晚上8点,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在我的印象中,王宗德先生热情爽朗、身板硬朗,几年不见,怎么就突然间去世了呢?
我与王老先生相识于2019年5月,那年为了探寻茅台酒的源头,我从南京专程去茅台镇采访,受到王老先生热情接待。
他年长我6岁,是地道的茅台本土人,带我走访了他家多年的乡邻和许多年长的亲朋好友。
他的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荣耀的家族。他除去贵州省茅台镇王宗德酿酒厂创始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茅台酒创始人之一王泽履的嫡孙。
他的祖父王泽履,号立夫,在清光绪年间是茅台地区有名的盐商兼大地主,“天和号”的掌门。曾任茅台民团大团总,是方圆百里响当当的人物。
从王泽履往上数2代,即王泽履的祖父王振发在茅台创立天和号,经营盐业、酒房,人称王天和。是皇清例赠奉政大夫,大约相当于清朝五品官员,死后葬在茅台附近的水塘村,现属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至今坟墓仍在。在茅台寻访期间,我曾特地去水塘村看了王振发的墓地,坟前墓碑很大,还有石狮守护,很是亮眼。
纵观王宗德的家族史,俨然是一部民族企业发展的兴衰史。
清光绪五年(1879年),其祖父王泽履,联合中枢人石荣霄、习水人孙全太,在茅台村杨柳湾开办烧房酿酒。王泽履以自家烧房作价入股,另两人各出银二百两,每家取一个字,为“荣太和烧房”。所产白酒,世人称为“王茅”。后来孙全太退股回乡,酒房改称“荣和烧房”。
民国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把贵州仁怀县茅台村“荣和烧房”和“成义烧房”(又作成裕烧房)所产的酒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统称为“茅台酒”。茅台酒在博览会上一摔成名,获得金牌奖。这便是中国“茅台酒”的起始。
后来,茅台镇酒业兴盛,除“荣和烧房”和“成义烧房”外,又有贵阳人赖永初在茅台镇创办“恒兴烧房”。三家烧房所产酒,世人以烧房老板姓氏称呼,依次为王茅、华茅和赖茅。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茅台镇王茅、华茅、赖茅三家私人烧酒作坊,由仁怀县人民政府出面,采取购买、没收、接管等方式,合并为贵州国营茅台酒厂。这是茅台酒的前世源头。
王宗德出生于1947年,成长在 “荣和烧房” 被接管的特殊时期。虽有两个母亲的关怀呵护,但因地主家庭成分,让他的少年时代布满荆棘。他拉过煤、搬过砖、烧过窑;卖过粮票、布票、蔬菜,也贩过红粮、小麦。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在生存的夹缝中艰难成长,但流淌在血脉中的经商天赋与对酿酒的执着,如同暗夜里的火种,从未熄灭。
改革开放后,王宗德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机遇。他带领子女,重拾祖传配方与工艺,开始酿酒存酒。2006年,王宗德酿酒厂正式创立。二十年风雨兼程,他始终坚守祖上口传身授的酿酒技艺,每一粒粮食的筛选,每一道工序的把控,都倾注着对传统的敬畏。如今,王宗德酿酒厂以纯正的传统酱香茅酒,在茅台镇众多酒企中脱颖而出,让 “王茅” 独特的原始风味再度飘香,续写着家族的酿酒传奇。
谁能想到,王宗德,这样一位王茅传承者,正在大展宏图之际,会突然离世了呢!
此刻,是2025年5月10日凌晨,遥望西南天际,茅台镇的晨雾里似乎裹着一丝凝重,这座因酒闻名的小镇,仿佛也在此刻放缓了酿酒的节奏,为这位传奇酿酒人默哀。
王宗德,“王茅” 血脉的坚守者,其一生,恰似一坛历经岁月沉淀的老酒,醇厚而绵长。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家酿酒厂,更是一种精神 —— 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境中永不言弃的拼搏。他的故事,早已融入那一杯杯醇香的酱酒中,在岁月的长河里,继续诉说着王氏家族的酿酒传奇,激励着后来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茅台镇又响起了踩曲的节奏声。王宗德的儿子王启欢、王启灿、王雷,女儿王健芳、王黔芳率一众后辈站在酿酒车间,望着父亲生前最爱的那口老窖池,指尖抚过窖壁上经年累月凝结的酒醅,仿佛又听见父亲在耳畔叮嘱:不忘祖训,坚守酱香品质。
王氏家族的酿酒故事,正以新的姿态,在茅台镇的酒香里,绵延不绝。(文/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