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传银 陈德虎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刊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原名为“成立合作社,先行莲花池”,经政协浔阳区文史委授权转发。编者有修订。



三厂所在位置——联盛花园

1949年九江解放,不久党和政府就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实现合作化,走社会主义大道。

九江的农民、手工业者、工商业者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地组织起来。1952年至1953年,农民就进入到改造的第一阶段,以组织互助组为主。资本主义工商业于1953年至1955年,也进入到“改造中”的尝试阶段。

与此同时,九江市的手工业者并不落后,自1952年起在积极的组织中,九江市的铁、木、篾、缝四大行业纷纷地组织合作小组。

1954年11月26日,中共九江地委召开了全区手工业合作化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召开的手工业合作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区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工作。在此之前,九江市的手工业各行各业,在中共九江市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先行了一步。

一、九江市木器厂

1953年初,九江市方木(指做方形家具的桌椅板凳柜等)手工业,以柯永兴、汤为银为首的十来个人,在莲花池刘善人私人戏院内成立九江市第一个木器生产合作小组。戏院名称为永乐戏院(又叫联城戏院),老百姓俗称戏园子,坐落在莲花池路66号,与刘云樵住宅莲花池路64号紧密相连。住宅、戏院均为刘氏父子所造,戏院可容纳观众200来人,坐北朝南,大门前是个广场,广场南侧是城墙,自1925年城墙被拆除后,在城墙的原基上修建了环城马路,靠近马路的两侧逐渐建起了房屋,原来的场地相应地消失,而形成了屋前宽窄不一的莲花池路。

在成立木器合作小组之初,一无设备,二无房子,三无资金。他们一是临时借用刘善人的戏院做生产基地,二是自带工具入股,三是大家凑钱买材料,完全自力更生,不要国家一分钱。民主选举了柯永兴为组长,汤为银为副组长。



九江市合作木器厂自制裁料机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1954年5月,人数已发展到30余人,小组生产规模已经扩大,小组得到很好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壮大,经上级批准,将九江市木器生产合作小组升级为九江市木器生产合作社(简称为木器社)。仍是小集体企业,股金不退,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入社的成员统称社员,年终参加分红。理事会内称正副主任,对外称正副社长,经民主选举柯永兴为理事会主任(社长),汤为银为副主任(副社长)。监事会起监督作用,企业受九江市手工业管理局、市手工业联社双重领导。

1956年,九江市木器生产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60余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始了简单的机械化生产。另外企业有了较多的积累,刘善人的戏院已不再适应合作社的生产与发展,同年下半年合作社拿出几千元人民币,购买了莲花池东部的郑家大屋,自此,郑家大屋便成了九江市木器社生产基地。

郑家大屋在九江很有名,是郑世太、郑世美两兄弟的先祖清朝末期所建。房子很大,三进三出的大屋,并有院子。坐落于濂溪路东侧,坐北朝南,门前为莲花池路,院子临界甘棠南路。解放前,该屋除郑氏家族人住外,尚有很多空房,租给外姓人居住。解放后,郑家大屋做过染坊,1956年成了九江市木器社理想的生产基地。

1957年转为九江市木器合作工厂,是大集体企业,原社员的股金退回社员本人。厂长柯永兴,副厂长汤为银。生产工人已达上百人,生产品种也达到七八十种,生产业务量增加,机械化生产已有很大的提高,开始为流水线作业,开始批量接受业务,批量生产,并接受了大量木包装箱的生产业务。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九江市木器厂与九江二中签订了加工包装箱合作业务,九江二中的学生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到市木器厂参加生产木包装箱的活动,其收入归班级所有。作者当年就是九江二中的学生,也参加过这个活动。

1959年1月25日九江县撤销,并与九江市合并统称九江市。九江县木器社与九江市木器厂合并,并将九江市的圆木社、樟木箱厂一同合并,统称九江市木器厂,为国营企业(全民企业)。九江市、县手工业局同时撤销,九江市木器厂属九江市轻工业局直接领导(同时成立的有重工业局、农业机械局),由莲花池的郑家大屋迁到九江市的三里街(俗称黄泥塘)新址(即今日九江市针织内衣厂),人数已达近300人,书记段日新,厂长段有相,副厂长汤为银,工会主席裴堂则。

1961年7月20日,县市分治(其实在8月份已经在分离),在9月20日宣布正式分家完毕,各自行使分家后的工作。1961年4月份成立九江市公社工业局。1961年6月,九江市公社工业局更名为九江市手工业局。

1961年8月,九江市手工业局分成九江市、九江县手工业局,8月份各行使本局工作。8月份九江市木器厂分家,原九江县木器社的人员回到九江县,名为九江县木器合作工厂,迁到九江市大中路丁家场旁,第一派出所前屋生产。九江市木器厂迁到县木器厂斜对面生产(即今京九批发商场),后门对浔阳路市第五百货商场旁,此时,木器厂为200余人。厂长夏某某,副厂长汤为银,书记周成文,并在庐山路大众商场附近设一分部。

1961年底,为贯彻中央手工业35条,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九江市圆木器社又从市木器厂分出,迁回到大中路四码头原址,九江市木器厂从大中路迁回到莲花池郑家大屋原址,人数保持在140人左右(其中包括原九江县木器社张大头不愿回九江县等人)。

1963年年底,九江市圆木社被撤销,在莲花池又合并到九江市木器厂。1964年初迁到浔阳楼对面滨江路的红心钢厂内(后称九江钢厂),全厂人数超过200人。

自1961年底至1964年初这段时期,是九江市木器厂比较活跃的时期,名声大,远近闻名,产品畅销各地。工种齐全,有圆木(产品都是圆形或椭圆形)、方木(产品都是四方形、长方形)、大木(粗木)、小木(细木)、雕刻、穿棚等。品种过百,仅床就有单人床、双人床、大头床、小头床(俗称单人床架,双人床架)、床板、棚子床、床柜、厅床等。椅子、洗脸台、梳妆台、厅床都有细花雕刻,特别火红的杉木箱、樟木箱供不应求。嫁女陪嫁品为脚盆一套(大中小脚盆二件),小提桶一个、烘笼一个、单边的围桶一个、扁桶一个(妇女讲卫生用的)、围桶柜一个等八大件必不可少。为增加经济效益,还承接房屋建筑等厂外业务。



九江市合作木器厂的锯板机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1964年底为让址给九江钢厂而搬迁到塔岭北路与北司路路口至今。自1953年至1964年初,九江市木器厂在莲花池头尾11个年头。

二、九江市被服厂

郑家大屋1964年初送走了九江市木器厂,同时又迎来了九江市被服厂。

九江市被服厂前身是九江市缝纫生产合作社。1954年,九江市的缝纫业(民间俗称裁缝)响应政府号召,组织了若干个九江市缝纫合作小组,经过发展,1956年,各缝纫小组相应成立了七个九江市缝纫生产合作社。按序号排列称九江市第一缝纫生产合作社、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缝纫生产合作社(简称一社、二社、三社、四社、五社、六社、七社)分布于九江市大中路一条街上。

1957年九江市甘棠、湓浦、滨兴三个缝纫合作小组,同先行成立的缝纫小组、缝纫社一样,自凑股金和缝纫机作价入股开展生产。1958年,这些街道居委会的缝纫小组合并到九江市七个社中。

1958年底,九江市七个缝纫合作社合并成九江市被服厂,由小集体转变为大集体。个人股金退回,厂址设在四码头,通过发展壮大,到1964年发展到八九百人,建立了一、二、三车间。1964年初,将第一车间和厂部迁到莲花池郑家大屋,四码头为二车间,西门口为三车间,同时设了若干个门市部。以后车间撤销,分别成立一、二、三分厂,并有制帽厂、成衣门市部。1975年九江市被服厂迁到九江市二亩地新址。

从1964年初到1975年,九江市被服厂在莲花池存在也有十多个年头,文化大革命阶段基本上是在莲花池度过的。

三、九江市纸箱厂

九江市纸箱厂是九江市手工业系统的大集体企业。1975年,九江市被服厂从郑家大屋迁走后,同时,九江市纸箱厂就在这郑家大屋诞生。

在国家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号召下,为实现“两个突破”的目标,九江市手工业管理局与其他部门一样,大力发展地方工业,自筹资金,招工近百名。指派涂金龙为书记,胡敞立为厂长,筹建纸箱厂。在市局的领导下,在厂筹建领导的努力下,很快将厂建成投产,开始生产简易的小型包装箱。随着业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质量的提高,生产各种型号,包括大型高档的包装箱,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很快。

在涂金龙、胡敞立、卢汉民、吕治国、叶星文、殷二其等级厂长书记领导期间,职工发展到300余人。至2001年,由市政府主导,九江市纸箱厂被九江市联盛集团兼并收购。2002年,九江市纸箱厂企业改制后,将老房子全部拆除,郑家大屋也就从此消失,换来了十余层高的建筑群,矗立在郑家大屋的原基上,成为联盛集团联盛花园小区。



九江联盛花园入口 图源:贝壳网

本文前面提到了刘善人,可能系刘云樵幼子刘晓云。一是刘善人与刘晓云谐音,二是刘晓云出生于1900年,在1953年,市木器生产合作小组借用该房时,刘晓云只53岁,是刘晓云亲身之事。刘晓云是随母学戏的,是九江有名的浪荡公子,其人很好,又乐做善事,人们称其善人是自然之事。望读者深究,不要以此为定论。

【编后记】

近代九江的工业其实很不发达,除了九棉一厂等极少数外,大多数是传统的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大多开设在南门口到莲花池一带。解放后的很多年里,一些规模有限的低技术工厂也仍在此处生产。60年代起,九江启动了十里工业区和城东沿江工业区的建设,那些手工业企业才陆续从城中搬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