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萍所著的《走出尘埃》,通过对盲人群体在成长、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经历的探讨,揭示他们在困境中与命运和解、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展现其顽强精神与独特价值,呼吁社会给予盲人群体更多理解、尊重与公平机会,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
在社会的多元图景中,盲人群体是一个长期以来容易被忽视却充满力量的存在。《走出尘埃》,作为国内首部全面反映盲人生活的群像式访谈录,为我们打开了了解盲人群体的窗口。书中20多位受访者开口讲述的“追光”故事,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独特叙事,更折射出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包容与支持程度。本简论旨在深入挖掘《走出尘埃》中盲人群体追光故事的内涵与价值,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个体与自我、家庭、社会的关系。
作者叶萍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经历,从体制内辞职后成为独立教育工作者和自由撰稿人。在其创作生涯中,儿童文学领域的深耕使她积累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力,为创作《走出尘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历时8年深入盲人及相关群体的采访录,将目光投向这个容易被忽视,不被看见的群体,试图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走出尘埃》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文学角度看,它开创了国内以访谈录形式全面反映盲人生活的先河,丰富了纪实文学的题材领域。作品通过六个篇章,涵盖盲童、盲童家长、盲校教师、创业盲人、群团领导、爱心人士等六个与盲人相关的群体,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盲人群体生活图景。从社会意义上,它唤起人们对盲人群体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社会关注盲人群体的平等权益,为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盲人群体的自我和解与追光之路
盲人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眼睛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的道路上异常艰辛。然而正是在与这些困境的碰撞中,他们学会了自我谅解,实现了精神突围。如《五彩的梦》里的家琳,虽然看不见世界,但她热爱盲人版画,认为“颜色是有声音的”。版画成为她感知世界、想象世间百态的媒介,也让她获得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家琳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与自己缺陷和解的方式,将身体的不便转化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体验。桃子则是另一种典型。她性格封闭,不愿与人交流,但在文字与绘画中,她的精神世界得以释放。艺术成为桃子突破自我封闭的窗口,让她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了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的途径。她们通过艺术创作,在与自我的和解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追光之路。
《在声音的世界里飞翔》中的海燕广播电台,由一群盲人组建。他们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明知前方有“暴风雨”,依然勇敢欢乐地追逐梦想。这些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找到了新的方向。通过广播,他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为其他盲人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自身的缺陷,在逆境中勇往直前,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两个女孩》中的小丹和阿云,作为盲人学校里优秀的学生代表,热爱运动,积极参加各项学校活动,乐于助人。尽管面对因眼睛问题带来的不安,但她们没有深陷逆境,而是以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成长,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盲人群体与家庭关系的困境与情感支撑
盲于自身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是巨大的困难。在《彬彬和爸爸和妈妈》中,彬彬的遭遇令人同情。父母离婚后,他跟随坐牢的父亲生活,寄人篱下时又被表姐打破头颅造成失明。然而,面对不幸的命运,彬彬选择了善良,不怨恨表姐。家庭的破碎和自身的残疾没有让他陷入仇恨,这背后或许有着家庭中残存的情感纽带给予他支撑。尽管家庭环境艰难,但彬彬内心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抱抱梦梦》里的梦梦,因失明渴望有一个完整且幸福的家庭。她用任性、怪脾气来回避世界带给她的伤痛,这反映出家庭对于盲人孩子心灵的重要性。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盲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之爱在盲人群体的成长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走出尘埃》中,盲人孩子的家人往往没有对他们寄予过高的功利化期待,而是将健康、快乐放在首位。如《贴身教奶》里的王奶奶,精心照料失明的孙子扬扬,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扬扬,只求他健康开心。这种纯粹的爱,让盲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与社会上一些过于功利化的亲情不同,盲人群体家庭中的亲情更加注重孩子本身的感受和需求,为孩子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三、盲人群体与社会互动的贡献与开拓精神
盲人群体不仅是社会帮助的对象,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展现出开拓精神。《走过十年》里的郑平剑坚守在公益广播,他和搭档吴柯栋一起努力为盲人开拓新的事业。他们通过公益广播,为盲人群体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丰富了盲人的精神生活。郑荣权作为中国第一批考上普通大学的盲人,他的经历为盲人群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打破了社会对盲人的一些固有认知,具有开拓性意义。他们的努力和拼搏,为盲人群体在社会中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书中还有一些自身是残障人士却热心帮助他人的群体。《牛人刘义水》中的刘义水患有白化病,但他热心、正直,敢闯敢拼,积极为自己的人生拼搏,同时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撑起一片天的女人》里的何群,参加一系列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他们将爱他人当成爱自己,在互助中找寻到人生的另一种快乐。
从盲人群体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更希望社会给予公平的机会。他们渴望在教育、就业等方面能够与常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拥有更多生发存在的可能性。社会与盲人群体的相处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命题,只有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走出尘埃》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生命叙事。他们在与自我、家庭、社会的互动中,学会了面对缺憾,与命运和解,勇敢地追寻着生命的光芒。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盲人群体顽强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也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提供了启示。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给予盲人群体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公平机会,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走出尘埃》这部作品也为纪实文学创作和社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它不仅是盲人群体故事的记录,更是对开拓精神的礼赞。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尘埃”般的困境,但只要拥有开拓精神,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就能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在此,笔者也呼吁社会给予特殊群体更多支持,让这种开拓精神得以延续,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美好世界。
作者简介:三道快枪,原名,杨青云,笔名,梅雪,汝愚。常驻北京。著有《范曾论》《范曾新传》《孔祥敬诗论》《周恩来诗剧》《贾平凹美术论》等作品。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恩来纪念馆筹委会秘书长兼周公研究新媒体总编。
加主编微信TZBB668,备注进群,可进大观粉丝群(本群为邀请制,谢绝空降)
注: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