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街头积水没过脚踝,雨伞在狂风中变形。这是5月第三波强降雨的现场,雨水像被拧开的水龙头。



但陕西农田里,麦苗正卷曲着叶子盼雨水,地面裂开一指宽的缝。

从4月中旬开始,南方就被雨水“黏住”了。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华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广东肇庆等地累计雨量突破500毫米,相当于当地两个月的降雨量。

而北方旱区,河南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不足10%,达特旱等级。为何雨水如此“偏心”?



中央气象台专家指出,副热带高压偏强且位置偏北是主因。

它像一堵墙,把西南暖湿气流挡在江南、华南上空。高原槽不断输送水汽,冷暖空气在南方持续“对峙”。更关键的是,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活跃,加剧了大气环流异常。

四轮降雨路径高度重叠,江西中部、广西北部成“暴雨核心区”。5月20日的第四波降雨,局地1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



但雨水在北方多是“过客”,陕西关中的雨只湿了地皮就匆匆离开。

这种“南涝北旱”的反差,让防汛抗旱同时承压。

南方多地启动地质灾害预警,山区居民连夜转移。江西农户忙着抢收积水稻田,排水泵24小时运转。



而河南水利部门趁降雨间隙,紧急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数据显示,南方部分河流流量超警戒水位,北方水库蓄水却不足常年六成。

有气象学家提到,南海西南季风提前爆发,为雨带“续航”。

这可能导致南方梅雨期提前,降雨持续时间或更长。



但北方旱区何时能喝上“饱水”,仍要看副高何时北移。

这种气候异常,暴露出区域水资源调配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极端天气频发提醒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失衡。

当务之急是,南方要加固堤坝防范次生灾害,北方需做好雨水存储。每个地区都在考验中学习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天气变化是自然的“晴雨表”,人类活动正深刻影响着气候走向。如何在极端天气中找到平衡,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课题。关注后续天气动态,一起守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雨水不会永远倾斜,科学应对才能筑牢防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