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地定点打击愈演愈烈,特大暴雨再刷新纪录

从5月17日凌晨起,南方再次进入强降雨密集期。不过这轮暴雨的特点不是广铺摊子,而是点到为止,而且这一“点”下去就是一场天降洪水。广西、广东、贵州等地连续出现局地性极强的定点打击式特大暴雨,仿佛暴雨携带了导航系统,瞄准几个村镇就是一顿狂泻。



典型的案例出现在广西隆林。一个自动站在短短60分钟之内接连泼下143毫米的极端暴雨,强度之高堪称罕见。但令人意外的是,暴雨的影响范围却小得惊人。仅仅几个村子就成了水帘洞,而距离不远的隆林县城却几乎没感受到雨意,仅有2.8毫米的降雨量。另外,广西北流也出现了类似的特大暴雨事件,暴雨中心集中在大伦镇,在12小时内就倒水超过350毫米,但北流国家气象站的降水仅有27.8毫米,差距非常悬殊。



紧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17日晚间到18日早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云南多地出现了分散性强降雨。尤其是广东阳江被“精准点名”,阳西地区在短短6小时内被暴雨倾泻了350毫米,强度比广西北流的那场还要猛上几分。而到了5月17日午后,暴雨更是刷新人们的认知:阳西的程村红光自动站在6小时内测得551毫米的降水量,这一数字成为今年截至目前全国最强暴雨记录。而这一站点外数公里处的降雨量却迅速降到100毫米以下。这种狂倒水+超小范围的极端降雨模式,不只是惊人,更是让防汛难度大大提升。



二、暖区暴雨主导局面,暴雨擅长见缝插针

按理说,目前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已经把雨带盘踞在江南一带上空里,这样一来,降雨重心应该往北抬移,华南应进入一个相对安稳的阶段。然而,现实却是华南成为暴雨中心,甚至不断突破特大暴雨的纪录。为何会这样?



这正是暖区暴雨典型的表现。与常规的梅雨锋面降水不同,暖区暴雨往往没有明显的冷暖空气交锋,反而是在湿热的空气中直接发展起来的强对流云团,一旦水汽充足、地形配合,再加上热力条件到位,就容易局地自爆成强降水。广东的情况更为典型。这里不仅是南海水汽北上的通道口,还有海陆交替的风场切变区,配合珠三角一带起伏的地形,空气对流非常活跃。只要大气不稳定性稍微加剧,局地性暴雨就可能瞬间生成,并表现出非常强的定点倾倒特征,哪怕是方圆十公里内差异极大。



这种暖区暴雨没有明显锋面或台风配合,预测难度非常高。一方面,它没有连续的雨带铺陈,而是零星炸点;另一方面,一旦形成,强度极大,甚至堪比台风登陆时的雨量。对于城市排水、山区安全和防汛调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暖区暴雨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可热,地可湿”,也就是说,这种暴雨在气温较高、太阳照射充足的背景下更易发生。所以,近期南方虽然有雨,却也时不时出现闷热潮湿的天气,这正是暴雨在暗中酝酿的信号。



三、季风爆发在即,华南江南还要警惕强对流突袭

这轮暴雨之所以狂而不广猛而不稳,其实最重要的是大背景下还有一个隐藏的推手——南海西南季风正在酝酿爆发。季风到来前夕,华南的水汽迎来源源不断的补给,整个南方的对流活动正在更上一层楼。



目前,地面气压场已出现初步响应迹象,孟加拉湾到南海一带的季风槽线逐渐清晰,南海北部洋面水汽开始源源不断北推,福建、广东、广西甚至湖南南部都开始感受到热湿气流的推进压力。此时恰逢副热带高压还未彻底站稳,两者的博弈导致南方大气非常不稳定,暖湿空气被不断抬升,触发强对流的概率极高。



从实况监测数据来看,未来两天(18日-19日)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一带的雷达回波将频繁爆发。部分地带会出现局地强降雨、短时强风,甚至冰雹和龙卷等极端天气不排除可能。尤其是广西粤西,已经多次成为暴雨定点打击区,如果季风再度加强甚至爆发,暴雨随时可能二次大爆发。



此外,随着暖湿气流北推,江南一带也可能迎来更强的降水过程,从而让原本就不稳定的天气系统更加错综复杂。因此,提醒南方地区公众接下来务必高度警惕:强对流天气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袭,早上还是阳光灿烂,中午却可突遭暴雨倾盆。无论通勤、出行还是居家生活,都要有足够的防范心理准备。目前来看,这种狂暴定点降雨模式还将持续若干天,季风若全面爆发,届时雨带将可能更具组织性,也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区域性强降雨。短期内,华南地区尤其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要特别注意极端天气预警,地质灾害风险也将随之升高,务必严防死守。眼下虽未进入梅雨期,但局地暴雨的剧本已提前上演,各地的朋友防汛必须实打实地准备好,不能抱侥幸心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