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况
近日,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因聚餐饮酒致人死亡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引发网友热议。
2023年12月14日,27岁的朱某丙和11人聚餐时狂饮了3500毫升白酒(7斤左右的高度白酒!),血液中的酒精浓度飙升到461.34mg/100ml。更令人痛心的是,朱某丙在晚餐结束后又与堂哥朱某、表弟左某和李某丁一起前往酒吧,醉酒后的朱某丙被同伴单独留在车内差不多2小时无人照看,导致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最终因为急性酒精中毒死亡。家属起诉11名同饮者索赔77万,法院最终判决组织者朱某(堂哥)赔偿8%,同行者左某、李某丁各赔6%,其余8人因无劝酒灌酒行为免责。
这起案件暴露出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我们酒桌文化中“往死里喝”“感情深一口闷”的陋习,二是同饮者往往疏忽对醉酒者的照看,三是法律对责任边界的清晰划分。类似的悲剧不是个例——贵州化某醉酒死亡,组织者和劝酒者被判赔20%;陕西韩某不听劝阻醉酒死亡,同饮者未及时送医被判赔5%。而江苏江阴吴先生酒后窒息死亡,因同饮者未劝酒,且尽到护送义务,法院驳回了索赔。
态度/观点
(1)生命不是酒桌上的赌注看到3500毫升这个数字时,我的手都在发抖。这哪里是在喝酒?简直就是自杀式灌酒!法院认定死者自负80%责任还是很公正的——一个成年人连“喝到会死”的基本判断都没有,凭什么要别人为你的愚蠢买单?但反过来说,那些看着同伴瘫在车上两小时不管的人,你们的良心就不会痛吗?但凡有一个人打开车门看看,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2)法律在给酒桌文化踩刹车这次判决给全社会划出两条红线:第一,劝酒=要命钱。哪怕只是起哄“不喝不是兄弟”,都可能会面临巨额赔偿;第二,见死不救=间接杀人。法院明文要求同饮者必须做到“三不”——不劝酒、不独留、不延误送医。这些规则早该明确了!多少职场新人被领导灌到吐,多少朋友聚会变成“喝倒才算尽兴”?现在法律告诉你:逼人喝酒就是谋财害命!
(3)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责任人别以为不劝酒就万事大吉。组织聚餐?你得盯着谁喝多了;朋友醉倒?你得确保他安全到家;发现呕吐昏迷?立即打120比发朋友圈重要一万倍。那些被判赔的8%、6%,换算成道德就是100%的冷漠——如果当时车上是你亲弟弟,你会把他扔车里两小时吗?
结尾
这起案件撕开了酒桌文化最血腥的一面:所谓“感情深一口闷”,本质是用生命给陋习陪葬。法律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下次举杯前,要先想一想:这杯酒值得别人用命去喝吗?看到醉倒的同伴,你会做那个打破沉默喊“送医院”的人吗?
你经历过道德绑架式劝酒吗?遇到朋友喝到不省人事,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支持“喝酒自负全责”还是“同饮者连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