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边疆战争常态化,唐朝的府兵制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唐高宗以后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家庭因长期服役失去土地,一直到开元初年折冲府兵额空虚高达百分之六十。

而士兵远征西域需长途运输,河西、陇右地区驻军每年都需要粮180万石,关中漕运难以支撑。



开元年间,唐朝面临三强环伺的局面,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多次亲征河西,突厥毗伽可汗统一漠北,契丹可突于联合奚族屡破边。

传统的行军制度已无法应对长期防御,边疆需要常设军事集团,面对危局,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启动军事改革,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

开元五年,唐玄宗在龟兹设安西节度使统辖西域唐军,这也是第一个正式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最初仅掌军事,后因后勤需要逐步获得财政权和人事权,玄宗下诏“募丁壮为长征健儿”,职业兵开始取代府兵。

节度使成为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唐玄宗设立节度使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方面,节度使制度可以整合边疆资源,提高军事应对效率,在此之前边疆各军镇各自为战,如果有节度使就能够统一指挥数镇兵马,有效调配资源。

另一方面,节度使兼任营田使在边疆屯田,也减少了对内地漕运的依赖。

此外,唐玄宗任用突厥、契丹等族将领,利用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可以大大降低中央的兵源压力,例如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时作战能力就十分强悍。

但为了防止节度使权力过大,唐玄宗也采取了一系列制衡措施。

例如节度使辖区的赋税需优先供给军资,剩余部分仍要上缴中央,天宝年间边疆军费高达1200万贯,但中央仍掌握着全国3600万贯赋税的主动权。

同时唐玄宗严格规定节度使任期不超过4年,每镇还派宦官任监军使,直接向皇帝汇报。



然而,唐玄宗低估了一些变量.

节度使为增强实力,大力发展辖区经济,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开始逐渐脱离中央掌控,重用胡将虽然增强了军事力量。

但也导致 “胡兵唯知将令,不知天子” 的局面。

当时,安禄山几乎掌握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更糟糕的是,李林甫为巩固相位建议重用胡将,导致汉族将领边缘化。

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权力斗争,更使中央失去对边疆的威慑力。

最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的国力、经济等诸多方面均遭受重创,曾经的繁荣昌盛一去不复返,逐步走向衰落。



唐玄宗设立节度使,是应对边疆危机的“必要之恶”,但是在均田制崩溃、府兵制失效的背景下,高度集权的边疆军事集团必然成为颠覆力量。

在中国古代交通与通信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怎样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效率的平衡?

唐朝选择放权边疆,却导致尾大不掉,宋朝选择强干弱枝,但又陷入积贫积弱,历史证明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应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新唐书·兵志》

《食货志》

《资治通鉴·唐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