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是无数文学、影视作品极为夸赞的时期,其中尤以“开元盛世”被追捧和着墨甚多。
唐玄宗李隆基一共使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先天,始于公元712年八月,终于公元713年十一月,共计只用了一年多。
开元,始于公元713年12月,终于公元741年12月,共计用了29年。
天宝,始于公元742年正月,终于公元756年7月,共计用了15年。
有些朋友认为开元盛世以及后面的天宝年间,总人口已经突破8000万,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只是为了让开元盛世看起来更好看一些而已。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撰写,所以《通典》对开元年间的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记载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通典》的记载,开元年间的全国总人口快速增加,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全国总人口的最高峰接近过5000万,《通典》中提供的数据为:总户数820多万户。
从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算起,随后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人口的杀伤、对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都是史无前例的,唐朝总人口从近5000万暴跌至1690多万,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恐怖现象。
也就是说,天宝年间之前的、持续29年的“开元盛世”期间,总人口当然更不会有接近5000万这个数字,还需要10多年积累,开元年间的末期,全国总户数不过800万户出头、总人口约为4500万左右。
而唐朝的前一个王朝——隋朝,尽管存在时间不长,只有38年即公元581年-618年,但在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口增长方面却非常突出。
开皇,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581年二月到公元600年十二月,历时20年,这一期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
而且,开皇年间,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这些措施被后来的唐朝全部仿效。
在开皇年间的20年时间里,隋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
所以,整个开皇年间,全国编户(在编在册、官府能够掌握的家庭户口)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所以叫“开皇之治”。
从人口情况来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全国总户口约为390多万户;开皇五年,隋朝灭陈朝,统一南方,新收50多户;到了隋炀帝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全国总人口接近900万户,净增约500万户,所用时间不过29年,不到30年时间。
隋文帝的开皇年间、以及隋炀帝大业初年,除了灭亡陈朝的统一战争之外,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国内也非常稳定且农业发展很快,这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另外两个关键原因。
【隋炀帝杨文的大业五年,是隋朝的转折点】
至于唐朝,其实从唐太宗到唐玄宗,100多年时间内发生的惨烈战争非常多,尤其是对吐蕃、突厥、回鹘、高丽、南诏等的战争,要么频率高、次数多、甚至绵延上百年;要么次数虽然不多,但战争损失较大,对人口和经济的破坏其实并不能很快恢复。
而隋朝,一直持续到隋炀帝刚登基的前几年(比如大业五年),只要不发动战争,就能与民休息。所以从隋文帝开始,就下令将服役的年龄由18岁推迟到21岁,而且每年服役的期限由1个月减为20天。
这些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荒地开垦的速度,而且保证了人口总量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