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郭子仪的历史,他一生历经7代皇帝,手握重兵、权势滔天。

这样的一个人,任何帝王都会忌惮,不会让其善终。



既然如此,郭子仪为何能够安享晚年,受七代帝王恩宠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01

从古至今,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没有一个皇帝不忌惮权臣。

只有让皇帝觉得你威胁不到他,才能够与皇权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善终。

一旦威胁到皇权,不管你官职怎么高,功劳如何大,也免不了成为冢中枯骨。

郭子仪悟出这一个道理,还需要从安史之变说起。

公元755年,还是小将军的郭子仪,正在家里为母守孝。

突然门外传来了一个消息,范阳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造反了。

唐军因准备不充分,被打得毫无还手之路,数十万叛军势如破竹,一路向长安城进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被朝廷“夺情”,而后任命为朔方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

不得不说,郭子仪有大将之风,别的战场屡战屡败。

他却收复静边军,斩杀周万顷、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东静关,形势一片大好。

只可惜叛军势众,局部战役的胜利,根本无法决定整个战争走势。

潼关被破后,繁华的长安城岌岌可危,唐玄宗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带领文武百官逃往蜀地。

半路山太子李亨扛起大旗,在灵武登基称帝,扛起了平定安禄山的大旗。

这个时候郭子仪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手中兵马也达到数万之众,权势威震一方。

大概在一年之后,安禄山大军内部发生动乱,安庆绪居然杀了自己的义父。



安、史大军群龙无首,天下大势发生变化,此时的郭子仪已然兼三镇节度使,全权负责平叛。

唐朝大军一路东进,最终打到长安城下,丢失一年多的古都收复。

0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郭子仪深知这个道理。

携大胜之威,带领兵马继续东进,残兵败将皆被一一清理,东都洛阳也被收复。

这个时候的郭子仪,手提长安、洛阳两京之地,率领大军将皇帝李亨迎回古都。

毫不夸张地说,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封侯拜相都不在话下。

现实却是,郭子仪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叫人进谗言,导致他被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

李亨能够在乱世之中崛起,眼光和帝王手段必然不低,为何会相信小人的话呢?



其实,不是李亨愿意相信小人的话,而是他更忌惮郭子仪手里的兵权。

即便没有小人进谗言,身为帝王的他,也会想其他办法,消除这一隐患。

经历过此事,郭子仪明悟了,没有怨言,也没有任何不甘。

所谓的“君君臣臣”,只存在于书籍中,帝王永远不会对臣子放下戒心。

几年后,吐蕃几万大军侵犯唐朝入侵,唐皇仓促出逃,长安又一次陷落。

兵虽然被夺,郭子仪仍然大局为重忠心朝廷,身边虽然兵马不多,可依然站了出来。

收拢散落在各地的唐军,与吐蕃打得有来有回,最终将对方击溃,陷落的长安城再度被收复。

吐蕃多少有些不甘心,联合回纥再进攻唐朝,几十万大军磨刀霍霍,大唐局面岌岌可危。

郭子仪深知回纥并不想与唐朝决裂,于是一个人前往回纥营帐和谈,最后说服对方把屠刀对准吐蕃。



这一战吐蕃大军兵败如山倒,自此再也不敢侵犯唐朝边境,郭子仪的大名更是让他们闻风丧胆。

03

这是郭子仪第二次挽救唐朝于危机之中,大战过后论功行赏,皇帝问他想要什么,还说要什么给什么。

回想当年的安史之乱,郭子仪立下的功劳不知比现在高出多少,结果还不是因为猜忌被剥夺兵权。

所以说皇帝的话听听就行,千万不能相信,郭子仪更是深知这个道理。

他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反而讨要了许多美女和金银,说是为后代子孙搞一些家业。

皇帝一听哈哈大笑,还笑骂郭子仪老不正经、贪财好色,文武百官也跟着嘲笑。

家人也十分不理解,明明他不是贪财好色之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或许只有郭子仪才懂,只有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贪财好色之辈,才能让皇帝不那么忌惮,让文武百官放松警惕。

最后,皇帝赐郭子仪许多金银珠宝和美女,并且封为汾阳郡王。

“郡王”在唐朝的职位可不低,家人欢喜不已,郭子仪却十分清醒,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

怎么办呢?死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让儿子大开中门,全城百姓都可以随便出入,期间还招来了许多盗贼。

儿子对老爹的做法十分不解,明明我们可以高高在上,为什么要如此贬低自己。

郭子仪却告诉儿子,我们家已经位极人臣、赏无可赏,皇帝必然有疑心。

这个时候,一旦有小人在朝堂上进谗言,整个家族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如果敞开大门,任何人都可以出入,就代表没有秘密可言,即便有人进谗言,皇帝也不会相信。

说完这些话,郭子仪没有再理睬儿子,每天过着莺莺燕燕、胡吃海塞的生活。

就这样,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郭子仪依然还是大唐王朝的柱石。

每一位皇帝登基后,都会盛情邀请他统领兵马,郭子仪却拜谢皇恩、推辞不受。

然后,继续向皇帝索要金银珠宝、美人佳人,搞得自己好似一个“烂人”。

新皇很惋惜,可是郭子仪却知道,这不过是皇帝试探的手段罢了。

一旦自己表现出丝毫的掌权欲望,必然会受到猜忌,皇帝更乐于看到自己是一个“烂人”。

也因为这么多年来伪装的很好,平日里饮酒作乐、美女环绕,七代君王才会对自己放心。

公元781年,郭子仪患上严重的疾病,同年夏天去世。



皇帝得知消息痛心不已,为他废朝五日,甚至还亲自送葬,越制将坟头的高度增加一丈以示恩宠。

这还不算完,郭子仪的谥号为忠武,又被追赠为太师,供奉在李豫庙庭、陪葬建陵。

这样的恩宠在整个唐朝都十分罕见,文武百官十分羡慕。

可是,回头看看郭子的一生,他的善终不过是精心伪装换来的。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皇帝有没有可能在郭子仪家附近安插眼线,只要发现丝毫可疑之处,就会引发一系列危机。

郭子仪这是伪装的好,若是不隐藏的自己的能力,估计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

由此可见,忠臣难当,一个善终的忠臣更难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