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编制为三个师,其中三位师长名气非常大,他们分别是115师的师长林彪,120师的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
但在抗战期间,曾有三位代理过师长一职。能够代理师长,也说明其能力得到了上级充分的肯定。那么,他们都是谁呢?
第一位是115师的代师长陈光,与林总相比,他的名气可差太多了,但他打仗还是挺有本事的。
陈光是一位猛将,早年间在家乡组织农民武装队,举行栗源暴动,后加入了朱老总的队伍,并上了井冈山。他在长征前就已经是师长了,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甚至在第一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战开始后,陈光担任115师343旅旅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并担任主攻任务。到了1938年3月,林彪被“山西王”阎锡山的部下给打伤了。因为这一次的误伤,他去了苏联进行治疗。
经中央军委提议,八路军总部任命陈光为115师代师长。要知道,在115师,资格老的不在少数,能力强的同样如此。可上级能够选择陈光,说明对其还是非常认可的。
不久,陈光率部去了山东,创造了梁山歼灭战、陆房突围等有名的战役,使我党我军威名远扬。不过他的“代”字一直没有取消,直到他离开山东回了延安。
抗战胜利后,他去了东北,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调任第六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后,陈光任副司令,并率部参加解放长春的战斗。1949年1月,他又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并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广州,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
然而,在任职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期间,陈光遭受林彪诬陷和打压,导致出现精神病征兆,并于1954年6月7日自焚身亡。
第二位是罗荣桓,罗帅是政工元帅,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样不弱。罗荣桓参加过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担任过第1军团以及第8军团的政治部主任,还在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
抗战开始后,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并在后来随部去了山东。在山东,他担任过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在陈光离开后,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去了东北,又一次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后成为东野的政委。
除了115师的两位名将之外,在新四军也有一位代理师长,他就是谭希林。
谭希林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曾在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后来跟随随警卫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转战至井冈山。
红军期间,他曾担任闽西红军学校校长,红20军代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员,闽西新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
不过在1931年,他因率部攻打宁都附近的赖村失利,在苏区肃反中遭诬陷,被开除党籍并降职,这对他还是影响很大的。
抗战开始后,谭希林被调去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4支队参谋长兼第14团团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他担任了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不过在1943年,他担任了第七师的代理师长。第七师同样成立于皖南事变后,当时的师长是张鼎丞,不过他并没有到任,实际工作由政委曾希圣全面负责。到了1943年,由谭希林代理师长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谭希林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并在后来担任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32军军长。
建国初期,他被选中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了将军大使,出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1954年届满回国后重回部队,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第二年授衔时,他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