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检察机关深耕“居正未检”品牌建设,创新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通过法治赋能推动监护责任精准落实,以司法保护促推家庭保护,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家庭防线。江陵县新建5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启用,石首市文峰路社区亲子阅读活动吸引30余个家庭参与……自2023年至今,荆州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累计开展亲子教育300余人次,制发督促监护令94份,帮助数十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其中8人考入大学。
机制筑基:
全流程织密监护网络
针对“监护缺位、教育失当”等共性问题,荆州未检创新“三查三评”机制:办案前查家庭监护、成长环境、心理需求;办案中评监护能力、教育缺口、矫治方向;办案后评改善效果、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
在江陵县检察院办理的小航案件中,其父母因长期外出务工,致使小航在成长关键期缺失情感陪伴与亲情关怀,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培育长期缺位。在监护真空状态下,小航逐渐滋生不良行为,最终逾越法律红线,滑向违法犯罪深渊。检察官联合妇联、心理咨询师制定指导方案,通过每周亲子沟通课、每月家庭会议,逐步修复疏离的亲子关系,最终助力小航重返校园。
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江陵县检察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办案中发现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不力的情况,依法制发督促监护令,要求监护人定期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联合家庭教育指导师对涉案未成年人父母开展“一对一”亲职教育。
目前,全市建成11个家庭教育指导基地,石首市在社区、书店设立4个指导站,江陵县“121+X”工作体系覆盖2000余家庭,线上线下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精准施策:
分级干预定制“护苗处方”
荆州未检的办案卷宗中,每份社会调查报告后都附有一张“家庭教育问题诊断表”,多维度精准把脉家庭问题。据此实施的“三色分级干预”机制让矫治更精准:红色(监护侵害)启动多部门联合干预;黄色(监护失职)配套定期亲职教育;绿色(监护薄弱)纳入社区支持网络。
松滋市办理的小诚盗窃案中,针对“丧偶式教育”导致的网络成瘾,办案组定制“三步干预法”:心理专家家庭治疗、母亲参加“家长赋能工作坊”、学校制定复学方案,最终小诚以高分考入大学。
差异化服务同步推进:为留守儿童开设“云端亲子课堂”,为单亲家庭组建“情感修复小组”。
协同共治:
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双向奔赴”
荆州市检察院牵头成立“居正护苗联盟”,吸纳多家单位构建协同机制。洪湖市检察院办理的小亮持刀伤人案中,多部门联动显效:检察院送达督促监护令,民政提供临时照料,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学校开通心理辅导绿色通道,最终小亮顺利考入大学。
2024年以来,荆州市检察机关建成4个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175场次;创新打造“一站式”办案场所,一次性完成询问取证、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环节工作,累计为16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居正未检”工作平台,推动建立162个“爱心托管班”,将司法保护融入校园、社区、网络。某性侵案件中,检察机关联合妇联开展“爱心妈妈”帮扶,为被害幼童申请3万元救助金,覆盖后续心理干预费用。
品牌赋能:
以“居正”理念照亮成长路
“居正未检”取意“居正守初,护苗成长”,贯穿办案全程:对涉罪少年坚持“教育为主”,附条件不起诉中嵌入个性化帮教;对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干预、转学安置等综合救助;“彩虹桥”帮教计划按涉案类型划分七类方案,推动再犯罪率下降。品牌创新持续发力:江陵县“江小青”工作室开设“家风故事会”,石首市将指导站搬进书店打造“书香润心”阵地。
从机制创新到精准干预,从个案矫治到协同共治,荆州检察机关的探索印证:未成年人保护的根基在家庭,关键在法治。“居正未检”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家庭教育领域,改变的不仅是涉案家庭,更是全社会对“依法带娃”的认知——监护缺位不再是“家务事”,而是需要司法介入的“社会课题”。
2118期
作者|黄娇
责任编辑|王云飞 黄娇
编辑|余静
点“推荐”给我一个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