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友在学习行书时,一般会把“书圣”王羲之的《圣教序》作为入门范本。这件作品虽然字数多、选字精良、拓本众多,但也存在一些“致命缺憾”,比如笔画、结字拘谨、章法刻板、气韵不足等等,这是因为唐初行书入碑技艺尚不成熟。


另外,《圣教序》原碑如今已经残损,初拓本也已不存,其他各种拓本都存在缺字、模糊的情况,对于学习王羲之书写的细节很不便利。相比于此作,王羲之另一件集字大作就远胜于它,此作便是《唐新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相比于《圣教序》,它晚成书150余年,是唐文宗在位时期的一项浩大工程,当时的顶级书家、刻工几乎都参与了此作的编集,其中就包括柳公权、邵建初等人。他们以宫内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为底本,参考《圣教序》《半截碑》,取其精华,去其弊病,耗时十余年方才完成。


《集王金刚》相比于《圣教序》,胜在三个地方,被学界称为可以“镇宅”的书法。其一是规模,此作全篇总计5175字,字数是《兰亭序》的15倍以上,相当于3部《圣教序》,不重复的字超过了4000个,几乎囊括了日常常用汉字,满足了临摹和创作的需要,堪为“王字的百科全书”。


其二是完整性,此作从头至尾一字不缺,更关键的是还有唐代的初拓本保留了下来,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唐代拓本,相比于《圣教序》的宋拓本,唐拓不仅笔画更加饱满圆劲,结字更加开张,笔势更加连贯,气韵也更为生动,底色浓郁,立体感强,字口清晰,细节纤毫毕现,便于我们透过刀痕看笔痕。


其三是内容,所谓的“抄经”抄的正是这部《金刚》,而这一版本是“七译本”,根据南北朝至中唐诸多版本进行完善。此经富有哲理与智慧,蕴含禅宗奥秘,超凡脱俗,的确可以“镇宅”


唐灭亡以后,此作原碑毁于战火,所幸唐拓本保留了下来,先后被宣和内府、绍兴内府、元、明、清内府秘藏,从不示人,足见其珍贵性。此作如今藏于北京故宫,被评为“一级文物”,永久禁止出境展览。


唐拓本《集王金刚》包含上下两册,装帧精美,展开长度超过5米,拓工细腻,字口清晰,石花颗粒感十足,原碑上的痕迹也都保留了下来,晋人书法的潇洒妍美与唐代碑刻的古朴雄浑溢余纸面。如果我们能把这部作品临摹通透,仔细领悟每一个点画的书写,行书自然登峰造极。


而今,我们将这部作品的唐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