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此话告诫世人,学习书法,当临真迹、墨稿为优,当代很多学者不懂,为何执着于墨迹?
实际上,背后原因非常简单,用王羲之的行书举例,拓本传世的法帖,融合刻刀痕迹,无墨色变化,而王羲之的笔法深厚,意韵悠远,这些优点和特性,需要墨法、笔法和造势等,全面结合,才能展现出来。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拓本,字迹模糊不清,难以参透正确、完备的笔法,不利于学习,正因如此,无论是古代名家,还是现代专家,均不建议临摹拓本。
尤其是“二王”作品,以及他的继承人法帖,用笔精细,碑刻将其删减,所学技艺不纯,可是晋唐距今1000多年,纸张易损,几乎没有精善的墨稿传世。
幸好近期,书法界传来一大喜讯,台北故宫发现谢灵运的唯一真迹——《草书册》,谢灵运乃是王羲之的曾外孙,得其笔法真传,天赋卓越,修身极高,号称“南朝第一才子”,又称“江左第一”。
他曾自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可见,谢灵运的学养之深,它也书法创作,增添一定的助力,相比普通书法家的字迹,其法帖典雅、儒和的文人气息更强,质感高级。
正如此帖,后人搜集、整理最妙的18幅手稿,全卷共计1000多字,每幅字帖的字数简短,乃是灵感迸发,或者无意为工之际所写,笔笔自然,字字畅达,尽显魏晋的雅士风度,已达天花板水准,台北故宫列为“镇馆之宝”。
卷中草字古雅质朴、婉转灵动,多用中锋运笔,融合篆隶的圆融感,筋骨沉厚,而血肉流美,可谓雄秀兼具,美到极致,如颜延之所言:“此册玉版飞霞,星辰忽动,玄香起浪,风雨旋来,盖极才人之致”
众所周知,王羲之的笔法,乃是中华书法根基,历朝历代的名家,皆临学其字,从中发迹,若将其掌握,之后遍学诸家,也能轻松上手,虽然他的传世真迹,十分稀少、罕见,但是后人真迹尚存。
并且这幅《草书册》是谢灵运所写,古人笔法秘传,仅有族人、师徒得见,他跟王羲之恶的亲缘更近,最得先辈技艺,字字精妙、标准,墨色润丽,笔画清晰,时常临摹,可以堪透古法,切实提升水准,堪为“必备之作”。
而今,我们对谢灵运《草书册》,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