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友在学习书法时,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下一步要提高功力的人,更会面临它,这个问题就是“专学一人还是广学诸家”。从古至今很多书法大师也遭遇过这一问题。有专学一人者,如智永、俞和等,也有广学诸家,比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
这些书家有各自的考量和道理,那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国学大师梁启超《饮冰室专集》第102卷中有一篇《书法指导》。此文是梁启超1926年时在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的讲演稿,他将数十年来书法研究、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出来,于同年的12月3日,发表在《清华周刊》第26卷第9号392期上。
在此文中,梁启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道:“模仿有两条路。一、专学一家,要学得像……二、学许多家,兼包并蓄”,这是说,这两条路各有好处,紧接着,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当“走第二条路”。
“两条路之中,头一条路,其优点是简切,容易下手,其弱是妨害创作,许多人专学一家,为所束缚,把天才压下去了。第二条路,其弱点是空洞,泛滥无归。其优点是不妨害天才,可以自由创作。我个人的主张,宁肯学许多家,不肯专学一家。走第二条路,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此为上法。”
在梁启超看来,专学一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压制“天才”,而且容易拘泥其中、难以自拔。比如学欧阳询、学柳公权的人,他不论写什么,都一股“欧味”“柳味”,很难出帖。而第二条路胜在不会压制“天才”,如果勤加学习,最终会有所成就,米芾就是典型,有人评价他:“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梁启超这段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他还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走第二条路:“于此有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就是分期学习”“模仿若干种,分为若干时间,学这种时,不知那种,学那种时,不知这种,专心专意,不可参杂,参杂则不成功。”模仿一种,把结构用笔全学会后,才换第二种。
换的时候也有技巧:即择若干种相反的碑帖,交换着模仿“譬如先学用圆笔的碑一万字,回头再学用方笔的碑一万字。方笔圆笔,两种相反,一种写了一万字之后,两下合起来,那就不方不圆,成了自己的创作。无论何种艺术,此法都可应用。”
如此这般,学过五十种或百种以后,脱手时,自成一派。由模仿到创作,这是最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