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古棕的作品犹如一部丰富的视觉诗集,每一页都书写着独特的艺术故事。他的油画作品涵盖人物、静物和风景写生三大板块,多数创作于留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归国之后,尤其是2006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后,创作愈发丰赡。
身为教授的古棕,有着自己坚守的艺术表达路径。他的艺术创造性并非体现在主题性创作与情节性描述上,而是钟情于通过写生教学,借由形体塑造、光色表现来抒发创作激情与彰显艺术个性。在这个时代,他以美术教育家的身份深耕艺术领域,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静物与景物,用细腻的光色和鲜活的笔触感恩自然的馈赠,诠释油画本体语言的经典魅力。
《远望修道院》60x80cm 2017年
溯源艺术根基:素描与苏俄现实主义的滋养
古棕的艺术之路深深扎根于扎实的素描基础。在列宾美术学院经受的严格训练,使他的素描造型扎实、结构精准,完美地体现出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的艺术特质。这一深厚根基,如同稳固的基石,支撑起他日后油画创作的宏伟大厦。
建立在如此坚实素描基础上的油画,无论是人物肖像、人体写生,还是静物、风景描绘,都展现出古棕对色彩体面关系、色彩空间感的精准把控。在他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俄罗斯油画色彩修养与光色魅力的深刻烙印,反映出他作为油画家对色彩的敏锐直觉和对色彩观念转换的良好感悟。在油画语言的技术与技巧层面,他不断积累、拓展,一步步靠近油画语言的本体核心。同时,他创作的思想与情感根源,又牢牢地深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土壤,决定了他的形象塑造与语言创造紧密围绕本土需求展开,在创作思维模式、审美心理构成以及具体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上,均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禀赋。
《美丽的侗乡》 50x60 cm 2023年
《吉木萨尔乡》 50x60cm 2023年
人物写生:融合苏派与中国气质的独特表达
古棕的肖像写生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多元融合的艺术风格。画面中,笔触粗犷厚重,而色调却细腻微妙。在这里,能明显感受到其导师梅尔尼柯夫的笔法与色调的深远影响。但古棕绝非单纯的模仿者,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与中国画相通的生动气韵。那种直取对象神、色、形的表现方式,以及“写”的用笔技巧,使作品充满了泼辣而富有写意的生命力,呈现出鲜活奔放、一挥而就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巧妙地融合了苏派的严谨造型与中国画的以意取象。其中,主观表现性的强调、强烈而和谐的色彩运用、简约而富有张力的造型、流畅且灵动的笔触以及自由而巧妙的空间处理(包括别具一格的空白背景),还有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都散发着地道的中国气质与民族气派,展现出古棕在人物写生领域独特的艺术探索与融合创新。
《乌克兰姑娘》50X60cm 2011年
《女青年坐像》70X60cm 2014年
在人体写生作品中,古棕更是将自身的造型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体,作为造型艺术的核心与艰难课题,在古棕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油画人体在结构与光影的处理上,更侧重于结构的精准把握,注重色彩的细微变化,追求整体的坚实与凝重感。他采用平实沉稳的构图,运用多层次的厚重用笔,营造出温和统一的朴素色调。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仅善于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外形与内部解剖的精确描绘,还能深刻地表现出体积与空间的深度,精准地捕捉被表现对象的内在活力与精神气质。他的色彩饱和厚重却不失沉稳,不流于浮艳火气;色调虽灰,却层次丰富、明朗透气;细部处理概括而不失深入,分寸拿捏恰到好处。在油画创作中,色彩强烈易求,而剖析色彩微差极为困难,古棕却在这一难点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并且始终确保色彩表达与形体表达相互协调,不逾越界限。在背景与主体的处理上,他强调背景的整一性与概括性的平面化,以此凸显人体局部笔触刻画的精微肌理之美。特别是他别出心裁地将石膏像融入人体模特的环境中,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多重对比,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个性化艺术特色。
《静物》80X70cm 2016年
《石膏像与吉他》100X80cm 2014年
静物画:设计性与诗意的交织
古棕的静物画同样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精心编排的戏剧场景。他的静物画中,几乎都有石膏像的身影,即便在加入文化元素的作品,石膏像依然是画面的主体、亮点与象征,这也赋予了他的静物画强烈的设计性艺术特色。
古棕精心挑选那些能激发他创作欲望的物件,水果、陶罐、干花、酒瓶、玻璃制品、瓷壶、刀具、丝织品、各色衬布,以及书籍、小提琴、吉他、喇叭、唐三彩等,将它们与石膏像巧妙组合,构建出富有节奏感与对比度的新空间。他凭借细密的用笔,细腻地表现出各种物品截然不同的质感,使画面达到美妙的艺术境地。画面构图饱满,各种物件看似随意摆放、杂乱无章,实则错落有致,每一件仿佛都拥有独立的生命,在自己的空间中相互映衬、和谐共生,无需主人的刻意介入。古棕在画室的宁静角落,用心凝视这些寂静之物,让物之静与心之静相互交融,从而回归绘画与事物的本质,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在对美的不懈追求中,他总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独特之美,并凭借对油画材质美感的深刻领悟和对色彩强度的娴熟驾驭,将这种美转化为动人的艺术语言。他在表现上情真自然、直抒胸臆,形成了质朴、雅致、协调且充满活力的总体风格,彰显出画家静思的智慧与炉火纯青的绘画功力。
《花卉与水果》100X80cm 2014年
风景写生:东西方艺术的诗意对话
相较于画室中的创作,古棕更热衷于走出画室,投身大自然的怀抱,用画刀画笔与自然展开对话。他带着强烈的主观愿望和敏锐的色彩感觉,在自然景观中自由挥洒才情。受中国山水画的熏陶,古棕在风景写生中逐渐吸纳中国画的意象因素,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转而更注重表达感觉、印象、记忆与情绪,走向重意境的自由创作空间。在他的作品中,既保留了留苏时期熟练而率意的笔触,在绘画方式和艺术追求上,又更接近印象派画家,色彩成为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他以中国文人特有的敏感,在色彩构成中融入写意的笔韵。他喜爱用大笔挥扫、堆砌,时而让背景薄透、主体堆塑,时而对主体随意勾勒、背景厚堆重塑,根据不同物体、不同空间运用不同的笔法与笔触。他用笔厚重、稳健、精准,用刀则破笔而出,增强用笔力度,无论是“摆”“堆”还是“刮”“切”,都自然地融入“写”的笔触之中,为塑形增添厚度,为堆彩增添趣味,赋予色彩质朴隽永的耐读性。古棕作品中的光色,体现了他对色彩关系、色彩环境和色彩空间敏锐的分析能力与深厚学养,是理性思考的结晶;而笔触刀痕则直观地呈现出他捕捉光色时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是个性的升华,使光色乃至整个作品的艺术个性得以彰显,是感性与直觉的表达,是画家生命的自我观照与对象化呈现。
《徽州人家》50x60cm2011年
《查济古树》50x60cm2015年
古棕作品的艺术魅力,源自他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明朗深刻、酣畅沉郁的个人画风,实现了抒情性与绘画性的完美结合,经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共存。他精准地捕捉到中国风情的素朴质感,作品中既有醇厚绵长的意蕴,又饱含创作时喷涌而出的瞬间激情。他用色彩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让观者不仅看到自然中的色彩,更通过他的作品重新认识自然。更为重要的是,他实现了艺术求真精神与超众禀赋的高度统一与融合。画家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激情,凝练为一种纯粹的思考,凭借画笔接触画布瞬间的直觉判断与灵感发挥,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色块和线条,融入画面之中,向观者传递一个深刻的理念:绘画不仅是技术的娴熟展示,更是艺术精神与生命、生存深度融合的默契表达,是画家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的诗意对话与永恒交响。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崇左龙江渔船》50X60cm 2012年
《山里人家》50X60cm 2015年
《硕龙的早晨》50x60cm 2010年
《瓦卡蒂普湖的岸边》50X60cm 2014年
《眼前的郎木寺》50X60cm 2015年
《眺望拉卜楞寺》50X60cm 2015年
《五道峡农家》50X60cm 2014年
《雨中的查济》50X60cm 2016年
《夕阳中的寺庙》50X60cm 2016年
《向远方》80X100cm 2006年
《干花与雕塑》100X80cm 2014年
《石膏与水果》80X70cm 2010年
《陶罐与喇叭》80X60cm 2012年
《文化的载体》50X60cm 2009年
《女画家》50X60cm 2014年
艺术家简介
古棕,1958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美术与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员。欧美同学会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留苏分会副秘书长,中俄友协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理事,日照油画院艺术顾问。
1992年至1996年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艺术家称号。2006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2009年10月被母校列宾美术学院授予荣誉教授和俄罗斯艺术家创作联盟名誉会员。2010年7月被乌兹别克斯坦艺术科学院授予创作金质奖章。2014年6月在法国圣爱美隆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郝平主席颁发“东方骑士勋章”。2015年出版第三本个人作品集《21世纪艺术家个案研究——古棕》。2016年11月在塔吉克共和国杜尚别总统拉赫蒙颁发丝绸之路和平艺术家银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