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又福是我国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家
贾又福潜心山水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理论研究数十年,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体察感悟生活和自然,其绘画逐渐形成幽邃神秘的山水画审美风格和语言样式。同时,贾又福教授还长期从事山水画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山水画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不仅是对以李可染大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根植于中国画传统的契合中国画根本发展规律的再创造。它的基本框架是“加强传统教学、深化写生教学、强调开拓精神的创作教学”复合化教学模式。贾又福山水画教学思想体现了学院派学术体系一贯的严肃性和完整性,标志着新山水画学术理念的萌发和成长。
二、龙瑞:山水,师承李可染、梁树年
龙瑞重视写生,但他一开始就喜欢有力的笔线色皴,而不钟情于反复的渲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多次赴欧美考察艺术,观念有所变化,决定“跳出形的束缚”,创作了一批强调构成的作品,从而拉开了与写实山水的距离,突出了视觉张力,成为革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一。龙瑞生于成都,求学于北京,南人北相。南北兼综的素质在他的绘画艺术中灿然可睹:气象博大而笔式精妙,丘壑高大绵长而点景生动怡人,能将燕赵慷慨悲歌之气与吴越小桥流水人家冶为一炉,亦能将黔蜀山野气象同市井都市红尘勾兑一壶。笔墨中正苍厚,却不乏风流蕴藉,格局大开大阖,过渡却微妙精细。
三、白云乡:笔法遒劲有力,墨色节制有度
色彩淡雅地点缀画面,更使笔墨生辉。白云乡爱用“满构图”,在饱满的画面上,他以不疲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致,画山石的体和面以及它们奇异的重叠与组合,画山石身上的裂痕与缝隙。白云乡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极具表现性且极具个人特色的笔墨语言,有意识地减弱线的成分,打破勾与皴的界限,亦勾亦皴,侧锋积墨,反复叠加,必至苍茫深郁。白云乡不限于局部的笔墨趣味,而致力于快感、体积感的塑造,真实地表现出太行山石所特有的表层肌理与体面组合的特征。
四、卢禹舜:用心感悟自然
卢禹舜其风格、图式探索过程中的三个方面。从历史性的角度, 可以大体勾勒出这样一个思想演进的轨迹:从《静观八荒》的澄怀味道, 到《唐人诗意》的古典精神与家园叙事, 再到《欧洲写生》的异域人文之美, 禹舜在数量庞大的作品中完成了一次神秘的精神轮回, 也同时完成了新山水风格体系的构建;从共时性的角度看, 这三个系列仍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中, 在精神上秘响旁通, 在语言上相互依存, 共同呈现出卢禹舜精力弥漫, 奢华丰富的创作状态。
五、方向:用笔随心而动,笔笔轻松而形体聚合,构图密而不疏。方向区别于众多水墨画家的特点。他的画尺幅够大、物象种类够多、够繁,一般只在云彩的间隙留下些许空白,在众多景物的严密组合之外让气息通透,使画面减少了迫塞的感觉,虚实相济。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形式语言,同样是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与北宋崔白、南宋马夏、清代八大的大面积留白相反,方向的整个画面被景物安排满当。古人论画,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说。疏与密、虚与实是处理构图章法上的重要环节,大大小小的物象在有序与无序的交叉错落之中被组织在画面上,构图虽饱满却不令观者觉得杂乱无章、墨色脏晕,这是艺术家绘画能力的体现。
六、郭林山:宿墨山水创始人黄宾虹再传弟子,中国国画艺术研修院副院长
郭林山擅长用宿墨作画,黄宾虹“五笔七墨”雨淋墙头讲的是“平圆留重变”用笔,墨法是“浓淡破泼积焦宿”,郭林山传承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精髓技法,又在其基础上开辟了郭家山水“六远”“七观”“八水”“九墨”山水技法,该技法被业内人士称为“林山宿墨九绝”,也被录入世界美术教育史画集。郭林山用宿墨作画山有四时之色,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入睡。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洒然起物外烟霞之想,则烟岚之景象正矣。春景则雾锁烟笼,树林隐隐,远水揉蓝,山色堆青,夏景则林木蔽天,绿芜平坂,倚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簇簇疏林,雁横烟塞,芦袅沙汀,冬景则即地为雪 老樵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冻云暗淡,酒旗孤村。
七、范杨:深厚的传统功力,极讲究笔墨功夫
范杨在“抽象继承”的层面,对传统基础原则和基本精神高屋建瓴式的综合性把握,是从“无语言”角度把握传统使然。在范扬的画中,笔墨不仅仅是为造型服务的,无论是他的山水还是人物,笔墨传递出的审美意蕴,犹如中国书法由笔法依据汉字结构构成的形符,能够传达出某种具有特指的精神气息。范扬的画,路子是比较宽的,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涉猎,虽然手法上有工、写之别,题材上也有古今之异,但他的画却有一种统一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统一的个性化特征”,我们可以统称为“范扬样式山水”—— 一气呵成或一挥而就,但内涵丰富,一下笔,性灵、修养、才情全在其中。
八、何家林:其山水画古意盎然,情趣独具,造诣深厚,别开生面
何加林画山水,擅水墨,亦能青绿;有时枯而润,有时淡而润,多作对景写生,讲究笔墨意趣但不 落前人套式,获得真实感而能远离西式写生法的巢臼。大自然的博大同加林心中 的块垒揉在一起,形成他空灵淡雅,返虚入浑的风格特点。如同佛教里的禅宗,给观者一种顿悟,一种精 神享受。加林说:"即便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仍需通过她来稀释现代都市过 于喧嚣的那份沉重,她给我们带来了轻松和快乐,她是中国文化人所特有的一种严肃的精神幽默。"山水 中的田园小景,风光盎然,会让我们忘却生活的负担,精神的压抑。加林在艺术时间中反复探求,逐步寻找着自己。他用单纯,率真的笔法,虚淡的墨色渍染,营构出精神世界的净土,透露出画家神秘寂寥的心境。
九、于志学:“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来自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朴素、真实和自然,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绘画观,也是艺术品最宝贵的品格,这是他长期从自然生活中寻感动、寻灵感的结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生命的活力。他的冰雪山水画用线率意、生动、柔中有刚、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放得开,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流畅、老道、自在、洒脱,时若春蚕吐丝,时为铁线枯藤,最大体现了中国画“以线为骨”的本质特征。他的人物画用笔气脉贯通,果敢、疾速,用墨滋润、生动、萧散、浑朴天成。他尤其强调笔墨的书写神采、直闯笔墨灵透的自由空间,既有冰雪山水画的风骨,又有冰雪山水画的灵秀。
十、张复兴:鲜明的素朴、绵密、宁静
张复兴是当代卓有声望的山水画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崭露头角。在大家的印象里,张复兴很有才,作画很有灵性,为人忠厚而低调,不张扬不膨胀,是那种埋头努力“沉潜型”的画家,复兴看似寡言少语却很有幽默感,在画家群里,也属于出类拔萃的好手。
张复兴的水墨山水以独具的面目享誉画坛20余年,成功之道非仅个人天才擦出的灵感火花,更确切地说成功的取得是一项综合工程。张复兴这位远在广西的画家,却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将多年的勤奋和生活积累,演绎出令人眼球为之一亮的既平淡朴实又华美的笔墨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