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根据多项调查统计:18-34岁是熬夜的主力军,其中25-34岁占比达40.95%,占比最高。

媒体、互联网、金融行业熬夜比例高,程序员和大学生是典型群体;自由职业者熬夜最严重(79.31%),超过了互联网行业(76.41%)。

主动熬夜的人群中,有63.7%因自律性差停不下刷手机,62.48%为“报复性熬夜”。

被动熬夜的人群,主要是因为工作压力、学习任务压力和“996文化”的规训。

加班工作、学习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在,但主动熬夜的人,我相信绝大部分都知道熬夜不好,可为什么还停不下熬夜呢?

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还非要熬夜,强行找一些事情来做,为什么不能早点睡觉呢?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无论是主动熬夜还是被动熬夜,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1、心理补偿

因为在白天,工作、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尤其是被高度程序化的时间安束缚,导致时间自主性焦虑。

熬夜,成为了重构时间意义体系的主动策略。

因为我们通常将夜晚定义为“个人的自由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将社会性事物从心理层面主动驱离,能够实现对社会“规训、程式化”的短暂抵抗。

这使得熬夜,具备了一定的精神救赎属性,帮助现代人在高负荷运转的工作、学习中获得了一定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或者说,这更像是一种夺权,与当代社会“时间殖民”的对抗,通过熬夜夺回时间的自主权。

尽管这种控制以牺牲部分健康为代价,更像是类似“婴儿式的低级防御”,但也能暂时覆盖白天过度心理忙碌的付出感。



2、情绪代偿

在晚上,掌管人类理性思维的前额叶活跃度下降,导致情绪的释放。在白天被理性封印的愤怒、委屈、牺牲感、付出感都化作了夜间的放纵。

类似创可贴式的的情绪代偿,能短暂满足,却容易形成“越痛苦越上瘾”的恶性循环。

因为晚上睡眠不足,到了白天工作效率下降,会需要更多的情绪投入。因为睡眠不足,也更容易遭受负面情绪的影响。

3、突破规则的幻觉

在某博主年入千万,25岁CEO走向人生巅峰的社会时钟影响下,多数人都陷入其中。再加上减肥、自律等内容的影响,“早睡早起、积极向上的生活”仿佛成为了现代人的标配。

在这些影响下,熬夜就成为了突破社会规范,赋予个体突破禁忌的快感。对于规则的“僭越”强化了“我是主宰者”的认同,本质上还是对于生活自我控制欲的满足。



4、存在性焦虑的缓冲

深夜的独处,也是一个人对于存在性的反思。

当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会变得越来越弱。例如,在古代,基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活动,目的是加强团结,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抵抗。

而现在,个体基本上能不依赖任何人通过付费的形式满足各种需求,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就越来越弱了。

在群体性孤独盛行的当下,熬夜创造出来的空间,能帮助个体暂时逃离身份焦虑。例如: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交压力等。

这一点可以用温尼科特的过渡性空间来解释:通过创造出一个虚拟场景缓解现实焦虑。

5、死本能的表达

睡觉和死亡的状态从个体体验上来看,没有太大的区别,或可能是死本能的激活。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当个体遭受较大的压力,或者说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且自己无力改变时,就可能通过自毁行为释放破坏性的能量。极端的表现,例如:自杀。

其实,死本能的指向,还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6、自我惩罚的形式

熬夜,通常作为自我惩罚的形式存在。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经常被过度严苛的管教,那么父母严苛的态度就会内化为超我的一部分。

在强大的超我管控之下,是对潜意识“你不配休息”的回应和批判。这样的熬夜,是强迫性的,是超我(道德)与本我(需求)的冲突外现。

或者说,在这样一类人的心里,有:熬夜=努力的扭曲认知。

7、对低自我价值感的防御

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低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自卑,两者相互循环影响。

熬夜,或许会成为部分人对于低自我价值感的防御。其潜台词是:你看,我一直很忙,我一直很努力。

8、对于拖延的安慰和补偿

熬夜,也通常会和拖延形成共生:个体通过幻想“夜晚高效工作/学习”的状态,制造虚假的资源充足感和满足感。

这是通过幻想,通过虚构对于当下无能焦虑的缓解、安慰和补偿。



如果你也有上述的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让自己进入一个健康的循环呢?我来给你一些具有实操性,可落地的方法。

1、睡眠放松训练

想睡睡不着的人,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①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大腿两侧,或者你认为舒服的方式。

②闭上眼睛,开始想象:从头顶开始放松,从头到脚(面部、脖子、肩膀、大臂、小臂、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趾)感受、想象每一块肌肉的放松,松弛到像一滩水一样。

这是正念冥想的一种方式,认真做完这套流程,至少需要5分钟以上,将注意力投入其中去做,可以有效快速入眠。这也是我自己常用,以及和来访者做训练的方法。

2、仪式性过渡

通过幻想、特定动作,与白天的工作和学习告别。

例如:回家后,换上家居服、点燃香氛、听某一首特定的歌曲等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将工作与个人时间划分开。

3、升级版代偿机制

每天设置几个5分钟叛逆,例如:开会时画画;大家都努力工作时听歌摸鱼。用这样的小叛逆,释放压抑的自我,也能让自己降低付出感和牺牲感,增加掌控感。

4、看清价值

对于用熬夜惩罚自己,认为熬夜=努力的人来说,这一点建议极其适合你。

每天复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看看自己:做完了什么?哪些没做完?是否可以通过调整时间增加工作效率?我可以尝试哪些计划调整?

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记录,一周的时间,你就可以看见自己每天的时间用在了哪里,工作、学习效率到底怎样。

而后,通过调整计划,内观自己的拖延动力,逐渐跳出无效努力,过分投入的怪圈。

结语:熬夜,有现实的压力,更多是个体在机械运转的世界中精神需求未被满足的哀鸣。这其中有未被言说的创伤、满足与未被整合的自我。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你将会从熬夜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让深夜的清醒,不再是逃避,而是联结真实自我的通道。

部分图片由即梦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