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南渡后,东晋的名士们每次遇到天朗气清的好日子,总会相约在建康城南的新亭宴饮。

新亭所在的位置,即今南京市安德门菊花台,一千多年前,这里既有回环险阻的山势,又濒临长江,可说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宝地,难怪东晋名士喜欢一起来嗨皮。

这一天,人群中出现了一个忧郁的男人,他是武城侯周顗,字伯仁,出了名的酒蒙子,醒三天,醉三天,人称“三日仆射”,但也是一位有名的贤士。周顗看着眼前的山水,举起酒杯,喟然长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原来,出身汝南大族的周伯仁想念家乡,叹息江南山水虽好,却终究不是故乡的山河。

周顗这么一说,满座皆哭,幸好周顗的好友、宰相王导站出来鼓舞士气,说了句:“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众人才抹掉眼泪,接着奏乐接着舞。这便是“新亭对泣”的典故。

历史,是人与山川江海共同谱写的乐章。

魏晋以前,王朝历来定都于中原,东晋士人流寓江南,眼见山河殊异,难免会有思乡之情。但在此后的千百年里,随着世人的南来北往,江南逐渐成为天下繁盛之地,曾经让名士们相对而泣的江南山水,也从历史边缘的陌生角落变成闻名遐迩的人文胜地。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图源:网络

江南有名山

山川河流造就了中国地理的南北差异,广袤的中华大地呈现出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提起西北,难免会想起连绵纵横的山脉与一望无际的大漠,而提起位于神州东南的江南地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渔舟唱晚、杏花春雨、小桥流水人家等水乡景象。

江南地处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最低一级,确实是一个鲜有高山的地方,其地形以平原与低山丘陵为主,包括黄淮平原、皖中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等,整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之势,北部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南部分布有一些山地。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南多丘陵、多平原、多江湖,山虽不高,却也不乏名山。早在唐代,《唐六典》提到,当时江南道辖区的名山“有茅山、蒋山、天目、会稽、四明、天台、括苍、缙云、金华、大庾、武夷、庐山,而衡岳在焉”。


▲江南地区示意图。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名山风景史专家唐晓岚,将江南名山大致分为祭祀、行政、宗教和名胜四类。

祭祀名山,属于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如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据文献记载,早在大禹时期,会稽山就是君王记功封赏之地。大禹治水后,受禅于舜,“封泰山,禅会稽”,大禹在泰山举行了封礼,却将禅礼设在江南的会稽山。相传,大禹到江南会盟诸侯,崩于会稽山,葬在此地,后世帝王也经常“上会稽,祭大禹”,至今,会稽山还有很多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和古迹。

行政名山,即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的山,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脉。古人认为,“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在文献记载中,大禹不仅有治水之功,还根据治水过程中实地考察的山川形势,为华夏划分九州。因此,历代王朝为政区划分边界,以“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作为依据之一。天目山坐落于今浙、皖两省交界处,自古便为分界之山,《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天目有两峰……左属临安(今浙江杭州),右属于潜(今安徽霍山)”。

宗教名山,为僧、道发展宗教活动的场所。僧人寻求静谧之地,参悟佛法,道士追求物外之境,羽化登仙,而江南名山分布有多处道教洞天福地与佛教名刹宝地,如佛教名山九华山、普陀山、天台山以及道教名山茅山、龙虎山、齐云山等。

江南还有一类名山,即世人耳熟能详的风景名胜。江南名胜遍布群山,包罗甚广,譬如包揽“天下奇景”的黄山,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庐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的雁荡山,蕴藏南京千年王气的钟山,诉说姑苏风流往事的虎丘山,临江壁立的北固山,纳太湖灵秀的锡、惠二山,“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琅琊山……


▲黄山。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江南名山众多,是镌刻历史的丰碑,也是江南文化的见证。

时光回到东晋。

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南下避难,群聚于江左,唤醒了对江南名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庄子曰:“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乐未毕也,哀又继之。”玄学之风在士大夫之间盛行,名士纷纷追慕老庄,怡情山水。

书法大家王羲之随家族迁居会稽后,常与群贤在会稽山与剡溪的秀丽风光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永和九年,兰亭修禊,王羲之在青山溪流的怀抱中,醉笔写成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东晋画家顾恺之,一生画绝、才绝、痴绝。与王羲之不同,顾恺之是江南本土出身,自幼在江南山水的哺育下生长。也许,他曾在江南的名山中汲取灵感,绘成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斫琴图》等旷世名作。有一次,人们问顾恺之,江南山川有多美,顾恺之回答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是知名“驴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吟诗作赋,哪怕是被贬,也要任性遨游。他的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方便走山路,后世称作“谢公屐”。谢灵运的《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以文纪游,将江南名山之美第一次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后,历代文人多托兴登临,江南游迹始盛。

千百年来,纵使人间几度沧桑,江南烟雨中,青山依旧在。

名山与名城

江南名山的故事,要从城说起。山与城相伴,被赋予了千古的诗意与烟火。

从东晋到南朝,当北方在胡马嘶啸声中走向民族融合时,南方进入“建康”时间,成就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底蕴。

如果要用一座名山来代表南京,那必是宁镇山脉西段中支的钟山,即紫金山。

钟山盘踞在南京的东郊,山势蜿蜒,宛如巨龙。据说,诸葛亮来到东吴劝说孙权结盟时,眼见钟山山峦巍峨,石头城地势险固,不禁感慨:“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历史上,钟山也被称为蒋山,得名于东汉末年的蒋子文。相传,蒋子文官居秣陵尉,为人嗜酒好色,却自命不凡,生前自诩道:“我当为此土地之神,以福尔下民耳,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当有瑞应也。不尔,将有大咎。”后来,蒋子文追逐盗贼至钟山脚下,伤中额头而死。后来,当地人为其立庙纪念,拜为山神。建康的百姓经常传言,蒋子文死后依旧骑白马、执白羽扇,带着左右侍从,出没于大道上。

六朝时期,蒋子文信仰受江南政权崇重,钟山也享受国家祭祀的地位。在江南的神话体系中,蒋子文作为钟山山神多次护佑建都南京的政权,比如东晋淝水之战时,有人传言,蒋子文显灵,乘白马暗中相助,守住了晋军的防线,从而帮晋军击退了前秦的大军。


▲南京主要山脉水系图。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山神显灵的故事未必可信,但建都江南的帝王们,确实迷信钟山的王气。稳坐江东五十年的吴主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蒋陵,这是南京六朝陵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在钟山之南的梅花山坐看花开花谢。

千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也将他的陵寝建在南京钟山,定名为“孝陵”。关于明孝陵的选址,还有一桩趣闻: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选定明孝陵的墓址后,发现陵前有一座孙权墓。负责明孝陵工程的官员向朱元璋请示,要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朕守门。”于是,明孝陵在建造时没有破坏孙权的蒋陵,只是将其陵前的一对石麒麟迁移,迁往何处已经无法考证。


▲明孝陵。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钟山,不仅因建都南京的历代王朝而取得了别样的政治地位,也因文人雅士的到来而拥有了独特的古迹。

宋神宗在位时,北宋名臣王安石推行改革,却变法失败,黯然退场,晚年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在钟山西麓修建了几间房舍,自植花草树木,此即闻名后世的半山园。王安石经常骑着毛驴,游览钟山,并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叙述晚年失意的金陵岁月,如这一阕境界雄浑、风格沉郁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京鸡鸣寺,远处即是钟山。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身为改革者,王安石也许是孤独的,但南京这座城市并不孤单。

自六朝定都南京以来,有一座城市与南京兴衰共生,那就是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镇江,顾名思义,便是“镇守长江”之意,定都南京的政权将镇江视为长江重镇。镇江与南京山水相邻,凭借着“京口三山甲东南”,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三山成掎角之势,构成拱卫王都的重要防线,而在风景上,三山各有千秋,金山旖旎、焦山雄秀、北固山险峻。

金山,屹立在长江边,原本是江中的一座小岛,后来因水道变更、泥沙淤积,逐渐与陆地相连。著名的金山寺遍山而建,形成“金山寺裹山”的奇景,远看时只见寺院、宝塔相连,不见青山。

焦山,在镇江东北,靠近进出镇江港的主航道。相传,古代渔民常常停泊于焦山,砍柴草煮饭,故名“焦山”,也有一说,山名取自东汉隐士焦光,当年,焦光在此砍柴为生,朝廷三诏而不出。而今,焦山坐拥“江南第一碑林”,有历代碑刻400多通,其中的《瘗鹤铭》碑最为传奇,据说是王羲之所书,号称“大字之祖”。

京口三山的另一座名山——北固山,地处镇江东北江滨,在金山和焦山之间。千古才子来到镇江,常常登临北固山,留下许多诗文。南宋词人辛弃疾与北固山缘分匪浅,他多次登北固山、上北固亭,北望中原,抒发抗金情怀,如这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镇江北固山。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辛弃疾所在的时代,又一个王朝定都江南。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若论名湖,杭州可凭西湖独步天下,但此地的名山是城市风貌不可或缺的点缀。

作为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天目山脉延伸至余杭,分为两支,一支往安吉、德清,构成莫干山,另一支经大王岭结穴于钱塘,构成武林诸山。

杭州的名茶,离不开天目山的馈赠。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论及“香茗”,说“龙井、天目,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芽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古时候,日本僧人到天目山学习佛法、茶道,顺便带回了天目山各寺院盛行的黑釉茶盏,并仿照其进行烧制,称为“天目盏”。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图源:网络

江南的古木,保存在天目山的森林景观中,位于杭州临安的西天目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以“古、大、高、稀、多、美”六绝而著称,有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天目铁木等稀有木种,目前,这种银杏在全球仅天目山地区有天然的野生林。

“天目山”的得名,也带有江南王朝的印记。

《太平寰宇记》说,天目“水缘山曲折,东西巨源若两目,故曰天目”。

还有一说,南梁的昭明太子萧统,因母亲丁贵嫔病逝不久,要做祭祀,就派了一个小宦官去值宿一夜。结果,那宦官擅离职守,跑去鬼混,不巧被太子撞见了。昭明天子宽厚,不愿治罪,那小太监却恶人先告状,到梁武帝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导致太子蒙受不白之冤。太子不能自明,也不想多跟梁武帝辩解,独自从建康来到天目山禅修,后为编《文选》费尽心血、双目俱盲,幸而有一禅师志公,在天目山取水为太子洗眼,不久,太子双目皆明,梁武帝派人来迎太子回宫,但年轻的太子最终还是因病早逝,成为梁武帝后半生的一大遗憾。

从钱塘江边来到太湖之畔,与杭州并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也有一座堪称城市象征的名山——虎丘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彼时的吴国刚刚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兵力强盛,完全不把宿敌越国放在眼里。但阖闾还是低估了越人的顽强,两军交战时,勾践派出一支由死囚组成的敢死队,命他们在阵前自刎,转移吴军的注意力。结果,吴军看到越人阵前求死,果然受到震慑,一时放松戒备,遭到越军突袭。越国将领灵姑浮用戈斩落了阖闾的一只脚指,导致后者伤重去世,大概是因为破伤风之类的病症。

苏州城的早期营建,离不开吴人的奋斗。吴王阖闾在位时,命伍子胥大修阖闾城。于是,吴王夫差将其父葬在阖闾城附近的海涌山,据说,“葬后有白虎踞其上”,从此,海涌山改称虎丘。虎丘有名的“剑池”传说,也源自吴王阖闾。相传,阖闾死后,吴人将他生前喜爱的3000多把名剑一同殉葬,墓门用崖壁渗出的池水封闭,号称“剑池”。世人传言,“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

此后两千多年间,剑池逐渐成为古老的传说,虎丘却承载起苏州城人间天堂般的万种风情。明清时期,苏州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软实力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期,虎丘,也成为苏州文化的一处精神图腾,以虎丘塔为笔、剑池为墨,将吴地工匠的鬼斧神工、文人雅士的诗词雅韵以及市井百工的烟火记忆,悉数描绘于名山胜景之中。


▲[明]仇英《虎丘图》。图源:网络

宋代苏州人朱长文认为,虎丘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穹窿,北亘海虞,震湖沧洲,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渟,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

明代文人李流芳,在苏州历经岁月变迁、四季轮转,说虎丘山有“九宜”,宜月、宜雪、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四时皆宜。

清代的沈复在《浮生六记》“撒狗粮”之余,也专门写了故乡苏州的繁华灵秀。沈复说,如果要做和尚,一定得找个偏僻的地方,终身不见不闻,或可修身养性,“若吾乡之虎丘山,终日目所见者妖童艳妓,耳所听者弦索笙歌,鼻所闻者佳肴美酒,安得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哉”。乍一听有些少儿不宜,实际上在说,清代苏州经济、文化鼎盛,虎丘一带的娱乐项目应有尽有。

从古至今,名山与名城相映生辉,山俯瞰着城的烟火,城吸纳着山的灵气,山水城郭交融,绘就江南独有的风雅画卷。


▲虎丘塔。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名山与名人

江南名山的故事,还要探寻人的足迹。山与人同行,被铭记了百世的灵秀与风骨。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南朝隐士陶弘景回答皇帝诏书所写的诗。当时,皇帝下诏问陶弘景,山里到底有什么,以至于让你不愿出山做官?陶弘景告诉皇帝,山上别无他物,只有白云飘飘,但我只有在山中才能拥有它、感受它,不能把它赠送给您。

以人之名,给予山各种各样的意义,山方为名山。

正如茅山与陶弘景的故事。

茅山,地处今江苏省西南部,南接天目山脉,北连宁镇丘陵,为道教上清派兴盛之地。南朝齐、梁时,陶弘景隐居于茅山,纵使好朋友梁武帝多次派使者礼聘,他都不愿出山,后来,茅山因他成为道教名山。

史载,陶弘景出身江东名门,自幼好学,10岁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从此立下修道之志。长大后,学识渊博的他放下世间的功名利禄,辞官退隐茅山长达45年,编撰《真灵位业图》《本草经集注》等多部道教、医药名著。从此,这座名山和陶弘景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陶弘景一生问道、炼丹,吸收儒、释、道三家思想,改造和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陶弘景之后,历代茅山传人继承他的学说,在此传授上清经法,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该宗派也被称为茅山宗。

唐宋两代,茅山道教达到全盛,受到帝王推崇,乃至现在,“茅山道士”依然是道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代名词。


▲茅山云海。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和道教名山一样,佛教名山的香火梵音也往往来自于某位宗师的开山立派。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宁波、绍兴、金华、台州四市的交界地带,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陶弘景的《真诰》中记载了山名的由来:“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国清寺深藏在天台山的茂林修竹之中,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山间石梁飞瀑,寺内古木参天,一株古老的“隋梅”无声地讲述着天台宗的兴衰。

早在东晋,天台山便是有名的游览胜地,王羲之、顾恺之、谢灵运等大咖都在此留下足迹。南陈时,高僧智顗(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的到来,让这座清幽优美的名山又多了几分文化积淀。

陈太建七年(575),智顗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智顗依据《法华经》,奠定天台宗教观的基础,主张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南怀瑾先生认为,天台宗以“禅那”的“止观”为佛教实证的方法。智顗的《摩诃止观》一书,也是中国佛教早期的导论巨著。

隋朝一统南北后,隋文帝、隋炀帝皆笃好佛教。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长期镇守扬州,设“千僧斋”,三顾茅庐,邀请智顗为其授菩萨戒。智顗毕竟是高僧大德,起初婉言谢绝,但经不住杨广多次盛情相邀的架势,只好前往江都。智顗对杨广寄予厚望,希望他“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而杨广尊称智顗为智者。智顗圆寂后,杨广在天台山修建国清寺,以作纪念,寓意为“寺若成,国即清”。可惜的是,杨广没能把智顗的话放在心上,也无法实现“国清”的夙愿。

隋朝只存在了38年,但天台宗不断传承。作为中国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之一,天台宗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地,在亚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沈周《天台山图》。图源:网络

除了道士、僧人外,还有一类人是名山文化的“创造者”,那便是——隐士。

庐山,在长江之南、鄱阳湖之左拔地而起,自古就是隐士聚集地,甚至连其名“匡庐”,也带有隐者的风范。相传,殷周时期的匡氏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得道成仙,后世奉其为神,立庙以祀之。

匡庐奇秀,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庐山南麓,双手捧起自庐山东南诸峰流下的斜川之水,抬头远望庐山之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脱离俗世的尘网,投身于本性所爱的丘山旧林之中,他的创作以隐居时期的田园诗成就最高。在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章中,总有庐山的影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关于陶渊明的隐居生涯,有这么一桩轶事。相传,东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如果过了虎溪桥,寺后山林的老虎就会呼啸起来。有一次,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去拜访慧远,三人交谈甚恰,慧远送客时不知不觉就走上了虎溪桥,后山老虎果然吼叫起来,三人相视而笑。后人还将此称为“虎溪三笑”。士人、僧侣和道士,在这座名山中相会,尽显三教的包容合流。


▲[明]沈周《庐山高图》。图源:网络

千百年来,无数逸士高人来到庐山游历、隐居和读书,从东晋的“浔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到唐代的“山中四友”(杨衡、符载、崔群、李渤),再到宋代,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庐山北麓的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朱熹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

时至今日,庐山名胜遍布山南山北,这里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泉泻瀑,有白居易歌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花径,还有“千里鄱湖一岭函”的含鄱口、开创净土宗的东林寺、见证过历史风云的美庐别墅。

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庐山的美,又将他们发现的美化为山的文化,装点庐山,回赠自然。山与人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世间名山,大抵如此。


▲白鹿洞书院。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江南名山的人文印象,不仅仅属于历史上的名人,还有古往今来千千万万到此一游的旅客,他们一同让名山的自然之美成为人文记忆。

黄山,在江南名山中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兼有庐山之飞瀑、雁荡之怪石,又具三清之奇松、武夷之丹岩,更揽九华之云雾、天柱之幽壑,将东方山岳之美凝于一体。

有这么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话极力称赞黄山之美,也揭示了黄山崛起的秘密。五岳所在的地区,大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而黄山开发较晚,直到唐代,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黄山才享有盛名,比五岳晚了近千年。唐玄宗根据黄帝曾在此修行的传说,正式将其改名“黄山”,即“黄帝之山”,于是,黄山有了名山必备的神仙元素。旅客纷纷登临,发掘黄山的奇美,在吸引万千游客的足迹后,黄山终成“第一奇山”。


▲黄山。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黄山的“四绝”,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走进黄山,无处不在展现黄山的雄伟秀丽。

在岩石的缝隙中生长出的奇松,盘根错节,傲然挺立,尤其是玉屏峰东侧、有着超过1300年历史的迎客松,堪称松树的“劳模”,每天都要忙着和游客合影。

黄山的怪石多而奇,构成一幅幅绝妙的山石画轴,似鸟似兽,似人似物。第一个发现“松鼠跳天都”、“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旅者,一定有双发现美的慧眼。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亦是云雾之乡,若在雨雪后的初晴时分或日出日落的霞光普照中登黄山,只见怪石、奇松、峰林漂浮于云海之上,若隐若现,犹如身在仙境。

黄山的温泉,源自深层岩隙,从紫云峰下喷涌而出,水质温润清澈。有多少旅客,曾经在氤氲热气中,洗尽旅途疲惫。

无论是黄山,还是分布在江南山水画卷中的诸多名山,登览名山,游赏的是景色,领略的是文化,感受的是情怀。

这一路,触摸斑驳石刻,对话千年诗赋;仰望古刹飞檐,聆听晨钟暮鼓;漫步青石板路,沉醉山水灵韵。恰似“梅妻鹤子”的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看遍吴越青山,带着深深离愁,作《长相思》词云: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上海佘山晚霞。图源:图虫创意授权

参考文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22年

[宋]乐史辑,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8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19年

谢凝高:《中国的名山大川》,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李道林等:《云岭翠峰:长江流域的名山》,武汉出版社,2006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崔小敬:《江南游记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魏斌:《“山中”的六朝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唐晓岚、陈亚琳:《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出现及形象探察》,《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