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孔令佳)在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工业巡检机器人上演“跨界挑战”——“城市之间”赛队的钢铁“巡检员”离开熟悉的车间,转战竞技赛场,获得“最佳人气奖”“形态创新奖”和“步态设计奖”三项荣誉。赛后,新华网对“城市之间”赛队领队薛清恒进行了专访。


“城市之间”机器人赛队准备出发。

新华网:祝贺“城市之间”赛队获得三个奖项。通过比赛,你们有哪些收获?

领队薛清恒:通过本次机器人马拉松赛事,我们更好地认知了机器人应用的优势和行业痛点,并与优秀同行建立了深入联系。未来,团队将重点提升机器人感知环境与系统适配能力,构建专属数据库,通过跨行业技术交流加速应用场景落地,切实推动硬科技融入工作与生活。


“城市之间”机器人赛队在比赛中。

新华网:近期许多机器人团队强调“人形”“仿生”概念,但你们却以“高精度工业巡检”为核心标签。这种差异化定位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领队薛清恒:高精度工业巡检市场需求旺盛,但现有相关技术仍存在提升空间。由于该领域对精准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我们以此为契机,凭借团队资源与技术优势,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深耕细分市场。相比人形仿生领域,专注于工业巡检更能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与注重技术落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硬科技回归的趋势相符。


“城市之间”机器人团队成员合影。

新华网:在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你们参赛的机器人有哪些主要亮点和技术创新?

领队薛清恒:我们的参赛机器人具备诸多创新:电池仓从传统螺丝固定式改为卡扣式便捷换电仓,大幅提升使用效率;提前预设采集多种不同环境的传感信息,借助大数据算法实现路径动态规划,并赋予机器人针对不同环境的自主平衡能力。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在比赛中展现出优势,未来也有望应用于更多实际场景,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城市之间”机器人赛队在比赛中。

新华网:作为科技型企业,“城市之间”赛队如何承担起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发展的社会责任?

领队薛清恒:目前公司已走在应用场景探索前沿,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未来,我们将通过参与应用创新与标准制定,推动“人机共生”在社会发展中释放更大价值,助力行业与社会进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