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古话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成长的规律和节奏。

而身为父母,在教育上最容易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

过早的消耗了孩子......

01

医生陶勇在《自造》一书中,提起过这样一件事。

他认识的一对父母,为了督促儿子好好学习,一口气定下了十几条家规:

“不许有自己的手机,不许结交差生,不许看小说,不能用电脑打游戏……”

更过分的是,在孩子上了高中后,这对父母连孩子仅有的户外活动的时间,都无情剥夺了。

结果到了高三,这个孩子就跟丢了魂一样;

不仅每天浑浑噩噩,而且一提到学习就严重抵触反感。

不乏很多父母喜欢“学业至上”;

盲目、焦虑地进行高强度、功利性的卷孩子。

殊不知,这样下去,不仅会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也提前透支了孩子的生命力与能量!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曾经学习特别优秀的女生,进入名校后却极度厌恶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他坦言:现在很多大学生,之前一直被逼着、被掐着脖子、揪着辫子学。

等到进入大学后,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也没有了创造力。

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考上名校,拼命卷孩子,逼着孩子疯狂刷题、报各种班;

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让孩子的能量和活力消失殆尽。

最后卷出来的孩子,虽然外表光鲜,却痛苦迷茫、内心空洞、死气沉沉。

那些被过早消耗的孩子,早就都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02

电影《抓娃娃》中,儿子马继业特别热爱跑步,很想去体校成为专业的运动员。

父亲马成钢却想让儿子考入名校,想方设法从中干涉,甚至欺骗孩子,只为阻止其走向运动的道路。

可是儿子却从此一蹶不振,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陷入无尽的内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要知道,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灵性十足的。

而家庭就是培育孩子成长的一片土壤。

如果这片土壤肥沃又松软,任由孩子自由生长,孩子的内在就会被滋养,灵气充沛,生命力焕发。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在去年12月,发布了其行业级机器狗B2-W;

它不仅能跳“霹雳舞”,还能从几乎90°垂直的碎石坡滑下,并在河流里稳步前进,连马斯克都忍不住转发点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但王兴兴小时候,并不是所谓的“学霸”、“好孩子”。

他从小就比较痴迷科技,从手工类的绘画、雕塑,到机电类的航模、电子电路、涡喷都很感兴趣。

上学期间,他偏科严重,英语成绩一直很差,中考没有发挥好,去了一所普通的高中。

高考虽然有数理化的优势,也只是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

进入大学之后,他彻底“放飞自我”,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机器人,在没有任何资源和资金的情况下,只靠着200块的边角料就独自做出了一个机器人。

为了进一步做科研,王兴兴还选择了考研,本来是想去浙江大学,结果又因为英语没过线,被调剂到了上海大学。

就是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他独立研发出了XDog,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而后一举创办了宇树科技,如今估值80亿,可谓前途无量。

王兴兴的父母看似无为,其实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就是,不再执着于孩子的成绩和名次,而是遵从孩子自身的特质,顺从孩子的天性,支持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

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

03

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赋能,而不是不断消耗孩子。

到底何为消耗?注意这三点。

1、总喜欢向孩子诉“苦”为家解忧为国添才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从小妈妈就经常在自己耳边诉苦:

“婆媳关系不好、妯娌关系不好、这个亲戚不好、那个婶婶叔叔不好,她从结婚开始吃了多少苦,为了养育自己吃了XXX的苦,身体因为这些得了XXX病。”

以至于自己买件新衣服都会觉得很内疚,很自责,总能感觉到仿佛有一双哀怨的眼神盯着自己说:

“我还在痛苦,你怎么能享福。”

面对这种很正常的生活,都觉得自己“不配”,仿佛人生吃苦才应该是常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或许父母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也有可能陈述的是事实,把家里好的资源都用在孩子身上,为了供孩子上学费心费力。

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孩子的认知不全,世界观尚在建立中,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

父母爱抱怨,家就会像“情绪垃圾场”。

我们肆无忌惮的跟孩子诉苦,把生活的不如意都推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

“苦”是会加倍转移在孩子身上,成为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一点点消磨他的能量和信心。

2、总想着控制孩子为家解忧为国添才

有网友调侃,当代父母PUA三件套,打击、卖惨、为你好,事实都想干涉孩子。

干涉并不可怕,过度干涉才是最可怕的。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的母亲就是非常典型的过度干涉行为;

孩子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交什么朋友、做什么工作,都要在自己的安排之下。

可以说齐明月就是在父母不断否定、打压和控制下长大的。

妈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非常难受和压抑;

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齐明月甚至高考少填了一张答题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不管是打击、卖惨还是什么的方式,过多的管控会让孩子的自我被压抑。

《种树郭橐驼传》中关于种树是这样写的: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有一类人非常关心自己种的树:

一天到晚盯着,还要搞破树皮看它是死是活,摇晃树根看种结实没,树木的本性就慢慢离它远去了,虽说是好意,其实是伤害。

这跟父母过度干涉孩子一个道理,该放手的时候不放手,你觉得是爱,对孩子而言却是在不断消耗他的能量。

3、喜欢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为家解忧为国添才

某乎上有个提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有个回答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挑食,妈妈把碗摔到地上的歇斯底里;

在家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就会被大声责骂;

导致现在我碰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证,一想到要父母请假帮我补办,我焦虑地在宿舍厕所哭了好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被挑刺的环境中,再有活力的孩子也会被消耗到崩溃。

孩子的内心比成人更脆弱,那些大人不以为然的小事,都可能会消耗孩子的心力。

孩子起初可能并不在意,但父母愤怒的态度和激烈的反应,让这些变成孩子招架不住的大事了。

父母存在的意义,是当孩子想起你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力量。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起跑慢一点也没事,跑得久一点,能跑到终点才是赢家。

最好的父母绝不会以爱为囚笼,禁锢孩子的成长和天性;

而是给他创造一片无垠的旷野,耐心陪着他历经风雨,等待鲜花盛开。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穿越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浪,抵达自己梦想的彼岸。

点亮“在看”,一起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