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是听到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可爱特别的懂事听话,每次听到父母这样说都感觉特别的羡慕。不过,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怎么样了呢?

小大人,吃更多的苦

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个人都是清北硕士毕业。他们有一个儿子诺诺,平时彬彬有礼,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小朋友,倒像个“小大人”。见人主动打招呼,笑嘻嘻地问好,街坊邻居都挺喜欢诺诺的。

每次家里有客人来访时,诺诺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有时候给客人端茶倒水。即使是大人们聊天,他也会安静地坐在那里,虽然自己什么也听不懂。

跟任何小孩一起玩,从来都不争不抢,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他都会优先让给别人。



每次放学回家,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用父母操心,早早就写完了。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好的,老师也特别喜欢他。

可能这就是很多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家长都用他作为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娃。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到这个问题,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很多人都向这位夫妻请教。



诺诺爸妈坦言,在诺诺小的时候,他们就严格地要求,给他定下了很多的规范要求。平时基本上不让他接触到不好的东西,像常见的电视机、手机和平板等,基本上都不会让他玩。

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让诺诺一直保持特别优秀的状态,顺利就读了一所好高中,并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到名牌大学。

不过在进入大学之后,他的生活就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也没有了父母的认同和帮助。而且,学校的每一位同学都非常优秀,诺诺失去了往日学霸的光彩。

而且在上了大学之后,他开始接触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东西和人。

这个时候他发现这个世界如此多娇,除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将来可以有其他生活方式。命运的齿轮,也就开始转动了……

在新鲜事物面前不堪一击

诺诺不再每天按时起床锻炼,也不再早起晨读学习,床上都是脏衣服、脏袜子,也不知道洗一洗。每天熬夜打游戏,生活作息不规律,整个人浑浑噩噩的。

每次考试挂科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儿,他也已经变得麻木了。反正学习成绩再好,不也是过这样的人生吗?



后来学校出面干预,并把这件事儿告诉了他的父母。为了挽回孩子,诺诺爸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希望可以帮他渡过这个难关。

结果,诺诺还是一如既往,爸妈不让玩手机,就偷着出去上网打游戏。有次半夜跳窗出去上网,还把腿摔断了,最后只能休学在家,大学毕业证也没拿到,肄业后,一直待在家里啃老。

说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觉得,孩子早点懂事多好,以后能更独立。

但却不知道,有时候,你以为的“孩子很懂事”,可能只是表象,一旦遇到实质性的诱惑,一切都可能会破灭。

帮孩子“恰到好处”地成长

孩子主动压抑天性需求、过度迎合成人期待时,这种看似“成熟”的表现,实则是心理发展失衡的表现。所以,别再逼着孩子懂事了,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是“恰到好处”的成长。

首先,做足够好的父母。

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概念,意思是说,母亲可以作为“情感容器”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时,你能稳住,耐心地引导,或者跟娃聊一聊,他为什么会这么生气?而不是强行要求他“不许哭!”

其次,重新调整对话模式。

比如,遇到小朋友之间打架了,可以问“你觉得,他为什么会哭?”而不是说:“你不知道让着他吗?”

这种探索式提问的对话方式,可以激活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并促进同理心发展。经常这样跟孩子沟通,你会发现,娃不仅变得懂事了,而且身边好朋友更多了。这不是被迫成长,而是因为能共情其他人的感受,而带来的自然成长。

最后,设置“搞砸日”。

每周或者每个月有一个固定的“搞砸日”,这一天,你可以搞砸很多事情,但不是故意为之。

比如,可以让娃尝试左手画画,左手吃饭,不仅能帮助左右脑发展,还能增强前额叶皮层的抗挫折能力。



Tips:“搞砸日”更多强调的是,希望让孩子放松一下,而不是事事完美,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释放自己的情绪。

枕边育儿寄语:

不好的成长环境,跟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一样,都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会让你的娃娃从“小大人”长成“大小人”,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避免。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