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梁思成恋爱时,是非常不招未来婆婆李蕙仙待见的。
1923年,在撞见林徽因帮病重的梁思成擦背时,李蕙仙怒指林徽因,“不知廉耻”。
我们知道梁启超家族子弟中,一门三院士,那么林徽因的家世是否高攀了梁思成?
林徽因的姑姑们
这是林徽因四位姑姑的合影,其中右一是林徽因的大姑姑林哲民。
1909 年深冬,林哲民身着旗袍,踏上花轿。
她的夫君王永昕是浙江吴兴望族之后,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的法学硕士。
婚后,在上海哈同路的寓所里,林哲民与王永昕日子惬意。
每日清晨,他们以英文讨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每月家中会举办一次的 "茶会",来的客人既有章太炎、严复等国学大师,也有伍廷芳、王宠惠等留洋法学家。
1915 年冬,王永昕因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遭袁世凯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林哲民变卖了陪嫁的翡翠镯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追随而去。
在东京神田区的赁屋里,她白天教授中国留学生书法,晚上为丈夫誊抄《比较宪法》手稿。
煤油灯下,她的指尖被冻得通红,却坚持用蝇头小楷抄写。
当书稿完成时,王永昕在扉页写下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1912年,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因,与林长民感情破裂迁居别院时,林哲民承担起教导侄女的重任。
每个周末,她都会带着林徽因到哈同路寓所,教她背诵《诗经》,临摹赵孟頫的字帖。
有一次,林徽因在临摹《胆巴碑》时不慎将墨汁溅到宣纸上。
然而,姑姑林哲民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即兴在墨迹上画了一只振翅的蝴蝶,题款 "墨痕化蝶,文心雕龙"。
这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林徽因。
多年后,林徽因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提到:"大姑的书房总是飘着墨香,她让我明白,真正的优雅不是表面的浮华,而是精神的丰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林哲民与王永昕辗转避难至重庆。
此时的王永昕已放弃仕途,专注于中国法制史研究,林哲民则在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国文。
在沙坪坝的陋室里,他们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惯。
有一次空袭警报响起,林哲民抱着丈夫的手稿躲进防空洞,黑暗中她摸到丈夫颤抖的手,轻声说:"书稿在,文脉就在。"
抗战胜利后,林哲民夫妇回到上海,在霞飞路开设了 "双栖楼" 书屋。
这里既是书店,也是文化沙龙,傅雷、钱钟书等文化界人士常来此聚会。
这张照片中的老人,是林徽因的三姑姑林嫄民。
1916年,林嫄民嫁给了夫婿卓定谋,是晚清杭州知府卓孝复之子,也是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商科毕业才俊。
1920 年,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前,林嫄民特意将自己的《急就章》临本赠予侄女,叮嘱道:
"书法之道,在于筋骨相连。"
在林嫄民的影响下,林徽因早年书法作品中常可见章草笔意。
此外,除了二姑不幸早逝,其他两位姑姑也都嫁入名门。
四姑林丘民嫁给留洋学者曾仙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
五姑林子民嫁给书画家李石珊,在书画界颇有名气。
林家“四英烈”
1911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林徽因家族的三位族叔:林觉民、林尹民、林文 ,并肩战斗,最终壮烈殉国,史称 “黄花岗三林”。
这三位青年才俊均出身福州名门,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为堂兄弟关系。
林觉民
林觉民以《与妻书》闻名后世,其 “为天下人谋永福” 的绝笔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他在起义中率敢死队直扑总督署,身中数弹后被俘,从容就义时年仅24岁。
林觉民幼时过继给林徽因的叔祖林孝颖,但血缘上仍是林徽因的亲叔叔。
林尹民
林尹民与林觉民同年出生,同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
他在起义中冲锋在前,与林文一起在东辕门遭遇清军伏击,身中数弹牺牲。
林尹民的父亲林孝扬是林徽因祖父林孝恂的亲兄弟,因此他是林徽因的亲堂叔。
林文是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被孙中山称为 “林大将军”。
起义当天,他左手执号筒、右手提手枪,率队攻打总督署,在劝降清军时遭枪击牺牲。
林文是林徽因祖父林孝恂的堂侄,与林觉民、林尹民并称 “三林” 英烈。
林恒
此外,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35年放弃清华大学学业,投笔从戎。
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
1941年3月14日,日军空袭成都时,林恒驾驶老旧的战斗机升空迎敌,在空战中头部中弹牺牲,年仅 25 岁。
小结
因此,林徽因曾说,“自己林家满门忠烈”。并非虚言。
如此家世,是完全配得上“一门三院士”的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