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林徽因家族——“侯官林氏”,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启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中国近代历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林尹民就是林徽因堂叔,《与妻书》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感动落泪;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五四运动”的“吹哨人”,在郭松龄反奉之战中殒命;林徽因弟弟林恒在抗战中驾驶战机与日寇血战,喋血长空……
林徽因自豪地说:“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
林徽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拉开中国近代史,林旭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东晋时期,黄门侍郎林禄南下福建,出任晋安郡(今福州市)太守(类似于市长)。当时的福建还是荒蛮之地,但林禄上任后,举家迁到福州,在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繁衍生息,成为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侯官林氏”。
提起“侯官林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林则徐和“虎门销烟”。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族英雄。
林则徐
清朝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源源不断将大批鸦片运往中国,一时之间,百姓蒙难,华夏大地遭遇鸦片荼毒。林则徐力主禁烟,他认为“(如果任由鸦片蔓延)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6月3日,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中销毁没收的英商鸦片,共销毁鸦片19187箱、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用时23天。道光皇帝称赞说:“可称大快人心事”。
“虎门销烟”,开中国人民反抗外国殖民侵略先河,英国随后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虎门销烟
199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中国科学院院士、闽籍天文学家陈建生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这句诗,不但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奋起报国,还在“侯官林氏”后人的血脉中,深深种下了以身许国的家族基因。
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期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也出自“侯官林氏”。《马关条约》签订后,林旭参加“公车上书”,并与谭嗣同一起,成为戊戌变法期间的“军机四章京”之一,为变法奔走呼吁、尽心尽力。百日维新失败后,林旭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喋血北京菜市口,时年23岁。
临终前,林旭留下绝命诗《狱中示复生(谭嗣同字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
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轻言。
林旭
林觉民:泣血《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每一个中国人,都背诵过林觉民的《与妻书》,字字是血,笔笔含泪,慷慨激昂,感天动地,让一代代中国人为之潸然泪下,也是无数少男少女对伟大爱情的第一印象。
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福建福州人。林觉民父亲林孝颖,与林徽因爷爷林孝恂是亲兄弟,所以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
林觉民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参加科举考试时,少年叛逆的林觉民,挥笔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潇洒离去。
17岁时,林觉民迎娶出身“螺江陈氏”的才女陈意映。陈意映家学渊源,能诗善画,曾著有《红楼梦人物诗》一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才子。
婚后,陈意映把夫妇俩居住的小楼命名为“双栖楼”,两人在楼前亲手种下蕉梅。每次给林觉民写信,陈意映的落款署名都是“双栖楼主”。随着大儿子林依新的出身,林觉民更是对妻子疼爱有加,成为众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陈意映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在庆应大学(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留学,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分子。
1911年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林觉民频繁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护送起义人员进入广州。在香港期间,林觉民在手帕上,写下《禀父书》和《与妻书》。
起义开始后,林觉民作为选锋队(敢死队)成员,力战受伤,不幸被俘。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一起,亲自审问林觉民。
张鸣歧
据载,林觉民受审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面对刑讯逼供,林觉民坚贞不屈,决心赴死,他当庭对清廷发出灵魂拷问:“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张鸣歧评价说:“(林觉民)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
夜读《与妻书》,每一次,“程奇夜谈”都为林觉民生死离别关头的决绝,又在决绝时刻对爱情的无法割舍的侠骨柔情,无数次潸然泪下。
黄花岗起义
看到林觉民的绝命书时,陈意映正身怀六甲,心碎欲裂,当场就要自尽殉夫。林父林孝颖抱着一岁大林依新跪在地上,苦苦恳求。
看着年迈的公公、幼小的儿子,陈意映只好放弃自杀。
由于悲伤过度,陈意映早产,生下次子林仲新。
陈意映思念丈夫,日日以泪洗面,两年后,郁郁而终,长子林依新不久也夭折。
林尹民:革命“猛张飞”,血溅黄花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出身“侯官林氏”,除了林觉民,还有林徽因堂叔林尹民,还有同样出身“侯官林氏”的族叔林文,三人号称“黄花岗三林”。
林尹民(1887年~1911年),字靖安,号无我,是林觉民的堂弟,是“三林”中的“小林”。
林尹民
与林觉民的文采斐然不同,林尹民身强力壮,从小练习少林武术,他崇拜三国名将张飞,自号“猛张飞”,性格刚猛、直接,颇有点“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劲头。
1905年,林尹民来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医科。
在日本,林尹民与堂兄林觉民、族兄林文,三人同住东京“田野庐”,人称“三林”,三人都加入中国同盟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林尹民常说:“大丈夫生于此时,当以铁骑五千横行天下”,“长驱逐北,收复山河耳,何能终身伏案作博士耶?”
黄花岗起义前,林尹民带着6箱枪支弹药,经香港回到广州。起义开始,林尹民、林觉民、林文三人都参加了“选锋队”(敢死队),其中林尹民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的他一连打死了十多名清兵,自己也身中十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林徽因族叔林文,当场中弹牺牲,时年24岁。
林文
林长民:刚直不阿的“三月司寇”,五四运动的“吹哨人”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字宗孟,他是林觉民、林尹民的堂兄,民国初年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
与“三林”一样,林长民也曾赴日留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但林长民政治上属于立宪派,不赞同革命。
林长民
1909年,林长民回国后,任福建谘议局(清末新政时的省级审议机构,具有地方议会的雏形)书记(负责谘议局日常事务的干部)。
他曾在福建法政学堂任教习及教务长,因宣传法治人权等理念被辞退。一怒之下,林长民创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福建大学的前身)并任监督,是福建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辛亥革命中,在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中,林长民任参事、法典委员;他还被推举为福建省代表,与宋教仁一起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临时约法》。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林长民在段祺瑞内阁中,担任司法总长(司法部部长),执法刚正不阿。
袁世凯的亲戚、河南都督张镇芳,因参与“张勋复辟”遭到民国政府通缉,他拿出十万银元贿赂林长民,企图脱罪,林长民嗤之以鼻,断然予以拒绝。
张镇芳
但张镇芳神通广大,在监狱没住几天就被保释出来。
林长民愤然辞职,挂冠而去,并自刻“三月司寇(司寇,古代主管司法的官员)”,自嘲只当了三个月的司法总长。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鲜为人知的是,林长民是五四运动的“吹哨人”,直接引爆五四爱国热潮。
1919年,林长民应大总统徐世昌之邀,担任总统府顾问。巴黎和会期间,林长民主张中国拒绝在出卖中国山东权益的《巴黎合约》上签字,但其建议遭到高层拒绝。
林长民义愤填膺,于1919年5月2日在《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敬告国民书》,直接指出签字同意《巴黎合约》的恶果:“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五四运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林长民的文章如同一颗核弹,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全国人民都发起了罢课、罢工、罢市,中国最终没有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林长民的这篇文章,也让他失去总统府顾问的工作,回到福建大学当校长。
1925年,郭松龄发表反奉宣言,发起对张作霖的讨伐战争。郭松龄兵败,林长民不幸中流弹身亡,时年49岁。
郭松龄
此时,林徽因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四大导师”之首梁启超,为好友林长民办了丧事。
林恒:长天飞虎斗倭狼,血洒高空亦雄杰
“志航队,飞将军/日怒裂,血沸腾/振臂高呼鼓翼升 鼓翼升/鼓翼升起群英奋起如流星/掀天揭地鬼神惊……” 中国空军军歌《永生的八一四》,见证了抗战时期空军将士浴血杀敌的赫赫功勋。
空战烈士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从小聪慧的他,19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堪称天之骄子。
林恒
1935年,日本在华北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我党领导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林恒深受震撼,决心以身报国,他放弃清华大学学业,报考中央航空学校,成为第十期学员。
据《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记载:1940年底,日军在中国战场,战机一千多架,而中国空军此时只剩65架战机,明显的众寡悬殊,选择当空军,等同于捐躯报国。
1941年3月14日,日本战机空袭成都,林恒所在的中国空军第五大队,驾驶苏联伊153型战机,起飞与日本飞机鏖战。但伊153型战机的战斗性能,远弱于日本先进的零式战机。经过一番空中血战,林恒头部中弹,在成都双流南门一带坠机身亡,年仅25岁。
抗日空战
当时,林徽因正卧病在床,没能到成都送弟弟最后一程。丈夫梁思成代她参加追悼会,带回了林恒遗物,遗物中还有一块飞机残骸。
林徽因悲痛欲绝,含泪写下长诗《哭三弟恒(指林恒)》,开头写道: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林徽因:新中国国徽设计者之一
1940年,日军占领中国半壁江山,林徽因、梁思成随着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简陋破旧的农宅中,生活条件非常差,林徽因因此感染肺炎,长期卧床的她,在病榻上查阅大量古籍,奋笔疾书,撰写《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幼子梁从诫曾问母亲:“日本人如果打过来怎么办?我们还能往哪里逃?”
林徽因神情异常平静,淡淡地说:“中国的读书人,总归是有条后路的,我们家门外不就是长江吗?”
外表柔弱的林徽因,个性非常刚强。她的意思很明显:屈原可以为了国家自沉汨罗江,我们难道不能为了国家而投水自尽吗?
作为新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新中国建筑学界的奠基者之一。
1953年,北京市进行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历史学家吴晗,组织召开古建筑保护座谈会,提议将北京的所有牌楼全部拆除,还计划拆除北京古城墙。
吴晗
作为建筑学家,林徽因、梁思成当然坚决反对,在会上与吴晗爆发了激烈争论。
会议结束时,重病在身的林徽因,已经无法站立,被梁思成搀扶着离开会场。
吴晗一时口不择言,竟然对身边人评价林徽因:“她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旧。”
林徽因听说后,怒发冲冠,她挣扎着找到吴晗,大声怒斥道:“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
近代以来,“侯官林氏”林则徐榜样在前,先后有林旭、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林恒五个人壮烈牺牲,一门五烈士,林徽因自称“满门忠烈”,实至名归。对林徽因来说,作为“侯官林氏”后人,她早就以身许国,无怨无悔。
1955年,林徽因因肺结核病逝,享年51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黄花映碧血,明月照丹心。我们关注林徽因,不要只关心那些八卦情史,还要关注林徽因“一门五烈士”的家族佳话,更要学习、继承“侯官林氏”以身许国、奋不顾身的爱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