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雪在《走出剧情》中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按照自己的剧本,去臆断别人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

但实际上,这些揣测不过是你自己在脑海中编织的牢笼,和别人毫无关系。

走出自己的剧本,放下无端的念头,你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01

  • 刺痛你的不是他人的冷漠,而是你的心存期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你把对方当作生死之交,就理所当然地以为对方会为你两肋插刀;

你对一个人无微不至,就一厢情愿地以为对方会回馈你同样的赤诚。

当有一天,你发现你在别人心里其实无足轻重时,就会感到委屈和心寒。

博尔赫斯曾说:过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度的失望。

人之所以容易在感情中受伤,根源往往在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过生日”的故事。

有一年小英过生日,她暗暗期待丈夫为自己准备一场惊喜。

结果生日那天,丈夫却因为工作太忙忘了这回事。

小英委屈得在办公室哭了起来。

同事唐姐看见了,不仅说了许多宽慰的话,下班后还请她吃了顿大餐。

小英因此和唐姐亲近了起来,把她当闺蜜相处,经常与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结果有一天,小英突然被上司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

她事后才得知,竟然是唐姐打了她的小报告。

原来,唐姐从来没把她当作朋友,只是想利用她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

被背刺的小英受伤不已,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相信任何人。

故事结尾处刘墉问大家:

小英的遭遇,到底是谁的错,是健忘的丈夫还是腹黑的唐姐呢?

其实都不是,是小英自己对关系期待太高。

这世上有一种自作多情,叫你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只把你当路人。

你以为彼此感情深厚,别人却视你可有可无。

有句话说得真实又残酷:

真正折磨你的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绝情,而是你一直心存幻想的期待。

少一点“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才是为人处事最大的清醒。



02

  • 困住你的不是他人的无视,而是你的自以为是。

钱钟书杨绛的家庭,一直被奉为文学圈的“模范家庭”。

可不为人知的是,他们之间也曾有过矛盾和纠纷。

在《我们仨》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杨绛在家里素来讲究整洁,平日里会将地打扫得一尘不染,毛巾也叠得整整齐齐。

可钱瑗和钱钟书却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常常是杨绛刚归置完东西,他们就弄得乱七八糟。

杨绛曾多次提醒,要求他们注意,可两人都是口头上答应,手头上却做不到。

杨绛为此很是烦恼,生过不少闷气。

特殊时期结束后,杨绛为躲避强邻,与钱钟书搬去钱瑗的宿舍居住。

一进门就看到钱瑗的房间乱七八糟,毛巾也搭得歪七扭八。

钱瑗惊呼:“哎呀!不好了!大暴露了!”

出乎意料的是,杨绛这次并没有生气,只是缓缓进屋,默默收拾起房间,把毛巾也边对边、角对角地折整齐。

因为此刻的她已经想开了: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这本无高下之分。

不管不顾别人愿不愿意,总是用“你应该”“为你好”的念头去改造别人,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自己也会陷入不快。

佛教中有一个术语叫“我执”。

所谓的“我执”,就是要外界按照我的标准和规则来运转,如果不按照我的来,就会让我痛苦、生气。

《唯识述记》里说:烦恼障品类众多,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世上大多不高兴的事,都是从改变别人开始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活着,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强求。

允许他人如其所是,当你的执念消失了,困住你的烦恼和纠结,也就不见了。



03

  • 伤害你的不是他人的绝情,而是你的“意难平”。

如果不小心被蛇咬伤,你会不计代价追着蛇杀,还是会自认倒霉,赶快去医院处理伤口呢?

也许你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傻,可是在生活中,你却总在不经意间干傻事。

比如一段感情走向决裂,你心有不甘,不断质问对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比如遭遇了情感背叛,你心怀怨怼,一定要反复拉扯,让双方都失去体面。

不知不觉,你已经掉进了“追蛇定律”的陷阱。

你揪着过去舍不得放手,无异于带着流血的伤口,在追杀那只咬过你的毒蛇。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谁能折磨一个人,除了他自己。

许多时刻,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不甘心和意难平。

余华的小说《文城》里,林祥福本是一位富家少爷。

一个月圆之夜,阿强和小美走进了他的生活,二人谎称是逃难的兄妹,求他收留一晚。

第二天,阿强独自离去,林祥福也并未起疑心,继续对小美照料有加。

渐渐地,林祥福对小美生出爱意,连她的出身家庭都没多过问,就与她结为夫妻。婚礼当晚还告知了家里地契和金条存放的位置。

一年以后,小美生下一个女儿之后,拿走盒子里的金条,消失得无影无踪。

遇到这种事,自认倒霉再娶一个对林祥福来说不是难事。

可心有不甘的他把田产交给了长工打理,一个人背着襁褓中的女儿,开启了漫长的寻妻之旅。

他找了十几年,耗光了全部的家产,结果却一无所获。

其实,阿强和小美本是一对离家出走的年轻夫妻,因为身上没钱了,就在林祥福身上打起了主意。

林祥福却为这个骗局,耗光了自己的一生。

林祥福的悲剧刚好印证了心理学家亚科斯的一句话: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因为不甘心,所以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所以越陷越深。

对烂人烂事及时止损,果断告别,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才能换来新生。



04

  • 消耗你的不是他人的反应,而是你的内心戏。

听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居士李太太,天还没亮就出门修行。

途中她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东西,发出“呱唧”一声响。

她刚开始忙着赶路并未在意,可后来想起那个响声,越想越觉得,那是青蛙的叫声。

“天呐,我竟然踩死了一只青蛙。” “我明明是出来修行的,却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杀生了,罪过罪过啊。” “要是这只青蛙来找我还债,可该如何是好啊?”

李太太越想越自责,越想越难过,一整天都魂不守舍。

好友见了她,看着她憔悴的样子,还以为她生病了。

直到回家路上,她看到早上途径的那段路上路躺着两个被踩扁的茄子,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就是像这则笑话中的李太太一样,内心戏太多。

原本叽叽喳喳的办公室,在你走进来的那一刻突然安静了下来,你就会想到是不是大家刚刚在议论你;

原本热热闹闹的群聊,在你发言之后马上冷清了下来,你会犯嘀咕是不是大家对你有什么意见。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引起轩然大波,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在内心无限放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过度投射”。

简言之,就是把个人的想法和情绪强加给他人。

其实很多时候,你所想的并非他人所思,而是我们脑补了太多细节,加入了太多猜测。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罗翔也曾说: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在外人眼里,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少猜别人的想法,才能走出自我消耗的怪圈,得到身心的安宁。

金庸有句话很好:无我无形,无我无心,无我无招,无我无敌。

一个人最无敌的状态,是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执念的时候。

心中无我,得大自在。

当你不在被“我执”困住,你就强大到不会被人伤害一分一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